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谯谕的意思、谯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谯谕的解釋

責問并曉谕。《史記·朝鮮列傳》:“ 漢 使 涉何 譙諭 右渠 ,終不肯奉詔。” 司馬貞 索隱:“《説文》雲:‘譙,讓也。’諭,曉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谯谕”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詞義

“谯谕”指責問并曉谕,即通過責備的方式傳達命令或道理。這一行為通常具有“上對下”的權威性,常見于官方文書或上級對下級的指令中。

二、出處與曆史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史記·朝鮮列傳》:

“漢使涉何谯谕右渠,終不肯奉诏。”(《史記·朝鮮列傳》)
司馬貞在《索隱》中進一步解釋:“《說文》雲:‘谯,讓也。’谕,曉也。”

三、字義分解

  1. 谯(qiáo)
    • 本義為“責備”,如《說文解字》釋為“讓也”;
    • 同“诮”,表示斥責;
    • 另指城門瞭望樓(如“谯樓”)。
  2. 谕(yù)
    • 意為“告知、說明”,如“曉谕”“面谕”;
    • 古同“喻”,含“明白、比喻”之意。

四、用法特點

五、現代適用性

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文獻(如《史記》)或曆史題材創作時可能涉及。

網絡擴展解釋二

《谯谕》的意思

《谯谕》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官員對下屬或民衆發布的诏書、告示或命令。

拆分部首和筆畫

《谯谕》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谯(謝字旁),右邊是谕(言字旁)。共計14個筆畫。

來源與繁體

《谯谕》一詞起源于古代中國的官方文書體制,是漢字演變的産物。在繁體中,《谯谕》的寫法為「譙諭」。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漢字的形态與現代有所不同。《谯谕》的古寫形式為「谯舄」,其中谯由單數陌的聲旁表示,舄由單數沐的聲旁表示。

例句

1. 官府發布了一份《谯谕》,要求居民遵守城市管理規定。

2. 地方官員通過《谯谕》向農民傳達政府最新的種植技術。

組詞

谯輿(指督察的馬車)、谯樓(官府門前供行賄者休息的樓閣)等。

近義詞

诏書、告示、命令。

反義詞

請示、征求意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