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顧颉剛的意思、顧颉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顧颉剛的解釋

(1893-1980)史學家。江蘇蘇州人。畢業于北京大學。後任廈門、中山、北京、中央、複旦等大學教授。繼承和發展前人“疑古”思想,成為“古史辨”派創始人。對中國古代史、少數民族史、中外交通史、曆史地理等方面均有精深研究。建國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全國******委員。主持标點“二十四史”和《資治通鑒》。著作編為《顧颉剛古史論文集》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顧颉剛(1893-1980)是中國現代著名曆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學派"創始人。其名字從漢語詞典角度可作如下解析:

一、單字釋義

  1. 顧:《說文解字》釋為"還視也",本義為回頭看,後衍生出"顧念""關照"等義。作為姓氏,位列《百家姓》第93位。
  2. 颉:多音字,讀jié時指"倉颉",傳說中黃帝史官、漢字創造者;讀xié時意為"不相上下"(《詩經·邶風》"燕燕于飛,颉之颃之")。顧氏名取jié音,寓含效法先賢之意。
  3. 剛:《廣雅》釋為"強也",本義為堅硬,引申為堅強、剛直。《論語》有"剛毅木讷近仁"之說,儒家視為重要品德。

二、姓名整體寓意 組合"颉剛"取自《尚書·舜典》"直而溫,剛而無虐",暗含"承襲倉颉之智,秉守剛正之德"的文化内涵,體現家族對學識與品格的期許。

三、人物學術貢獻 顧颉剛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學說,主張用曆史演進法考辨古籍,其主編的《古史辨》七冊(1926-1941)開創中國近代史學新範式。胡適曾評價其為"中國史學的文藝複興"(《胡適日記》1930年卷)。其研究成果被中國社會科學院列為"20世紀中國史學六大學術體系"之一。

四、權威文獻參考

  1. 《古史辨自序》(顧颉剛,1926)
  2. 《當代中國史學》(顧颉剛,1947)
  3. 《顧颉剛年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網絡擴展解釋

“顧颉剛”一詞有兩種解釋,需根據語境區分:


一、作為曆史學家(主要含義)

顧颉剛(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原名顧誦坤,字銘堅,江蘇蘇州人,是中國現代著名曆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學派創始人,也是現代曆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奠基人。

主要貢獻:

  1. 學術成就

    • 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學說,主張用曆史演進觀念和疑古精神研究古代史,認為古史傳說隨時代推移被不斷重構。
    • 主持《古史辨》系列研究,發起古史辨僞大讨論,推動了中國古代史和文獻學的革新。
    • 在民俗學領域,系統研究孟姜女傳說、民間歌謠,拓展了學科邊界。
  2. 教育與任職
    曾執教于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等,并參與校點《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對古籍整理貢獻卓著。


二、作為成語(罕見用法)

在部分詞典中,“顧颉剛”被解釋為成語,意為“做事專注嚴謹,不敢有絲毫馬虎”(由“顧”“颉”“剛”三字引申而來)。但此用法極少見,且與曆史學家顧颉剛無直接關聯,可能是語言演化中的巧合或誤傳。



“顧颉剛”主要指代中國近代史學泰鬥,其學術思想深刻影響了曆史學、民俗學等領域。若需引用成語,建議優先使用常見詞彙以避免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

謗詈必丢不搭避名承光斥境椽棟處決邨店帶路打旋磨兒典型性蹀馬繁絃拂性鼓腹含和故器谷飲寒乏蚝房紅丸渾侖混天星箭魚澆薄郊賜截然景表寄趣巨浸均心峻秩瀝款鸾笙律宗馬喙美才魅惑闵參名垂千古女堞囚系契誼全宋詞熱芭軟技術散筆三等九般受姓黍穰俗士通心粉箨龍衣完本握機烏梅籼粟陷脫霄壤洩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