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穿錢的繩子。《後漢書·翟酺傳》:“倉穀腐而不可食,錢貫朽而不可校。”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又以錢貫繫杖腳。”
(2).指成串的錢。 唐 元稹 《贈呂二校書》詩:“共占花園争 趙辟 ,競添錢貫定秋娘。”
“錢貫”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穿錢的繩子
古代用繩索将銅錢串聯成串以便攜帶或儲存,這種繩子被稱為“錢貫”。例如《後漢書·翟酺傳》記載:“倉穀腐而不可食,錢貫朽而不可校”,描述錢貫因存放過久而腐朽。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也提到“以錢貫繫杖腳”,說明其實際用途。
指成串的錢
引申為串聯起來的錢币,即貨币的計量單位。唐代元稹在《贈呂二校書》中寫道:“競添錢貫定秋娘”,此處“錢貫”即指成串的錢財。
綜合權威來源:(滬江線上詞典)、(詳細釋義及文獻引用)。
《錢貫》是一個常見的中文詞彙,其主要指代一個人或家庭的財富狀況、經濟能力或金錢收入與支出。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富有或貧窮的程度。
《錢貫》的部首是钅(金屬部首),拆分後的部首是钅(金屬部首)和官(屍旁部首)。
《錢貫》的總筆畫數為13畫。
《錢貫》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錢”的本義為古代一種用銅鑄的貨币,“貫”的本意是指一千枚銅錢串在一起。在現代漢語中,“錢”逐漸發展成為指代貨币的普遍用詞,“貫”則常用來表示一串連續的金屬物品。
在繁體中文中,将《錢貫》寫作《錢貫》。
古代漢字中,《錢貫》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古漢字中,“钅”字旁的右側沒有橫折,形如“钅”字旁的左側,表示金屬;“貫”字将“串”字旁和“屍”字旁合為一體,表示串聯的意思。
1. 他家的錢貫很充裕,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2. 那個億萬富翁他的錢貫都用于慈善事業。
錢財、貫串、大貫、金貫。
財富、財産、金錢、資産。
貧窮、困窘、負債、虧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