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避寝的意思、避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避寝的解釋

謂避正寝。 漢 劉向 《新序·節士》:“ 文公 ( 晉文公 )使人求之,不得,為之避寝三月,號呼朞年。” 唐 李商隱 《為汝南公以妖星見賀德音表》:“德已厚矣,仁已極矣,然猶避寝自責,撤膳貽憂。”參見“ 避正殿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避寝"是古代漢語中的禮儀用語,其核心含義指君主或貴族因特殊原因暫時離開正殿或寝宮的行為。該詞包含三個層面的解釋:

一、禮儀制度層面 指君主因災異、過失或重大事件主動離開正殿以示自省,《漢書·五行志》載:"日有蝕之,避正殿,寝兵,五日不聽事"(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這種行為屬于古代"災異自譴"制度的重要環節,通過降低生活規格表達對天意的敬畏。

二、居喪守制層面 《禮記·喪大記》鄭玄注提及"避正寝"的禮儀要求,指居喪期間當遷居側室(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禮記正義》)。這與古代"倚廬""席薪"等守喪制度相呼應,體現孝道倫理。

三、政治象征層面 《春秋繁露·郊事對》記載"避正殿三日"的儀式(來源:中華書局《春秋繁露義證》),這種行為具有強烈的政治象征意義,通過空間位移傳遞政權合法性信息。該制度在漢代形成完整規範,唐宋時期仍有沿用。

需要說明的是,現代漢語辭書如《漢語大詞典》《辭源》均收錄該詞條,但實際使用已隨古代禮儀制度消亡而退出日常用語範疇。學術研究需結合具體曆史語境理解其文化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避寝”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1.基本釋義

2.曆史背景與實例

3.相關延伸

4.常見誤解辨析

“避寝”是古代政治文化中的禮儀行為,強調君主通過生活起居的調整傳遞政治态度,而非字面意義的“不睡覺”。研究時可參考《新序》《李商隱文集》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背晦避複避就鄙冗鼻窪殘莺朝酲酬勳村婢搓澡大白菜獨院兒藩邦泛利佛盤羹藿勾核冠緌寒鴈恒山環立烜日虎踞龍盤齑粉寄滅饑年金叵羅巨川材剀諷拉雜撩鈎李詩謝賦禮谒籠巾募化惱罵貧栖氣錘器藝勸農使戎冠絨毯弱析市價市語收生妪授田鼠首偾事聽允頭面人物土塗為此嗚咽香球象态校登笑菌校衛蟹螯斜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