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貪圖榮耀。 唐 劉禹錫 《代讓同平章事表》:“豈敢冒榮,遂安竊位?” 宋 王禹偁 《右衛将軍秦公墓志銘》:“ 李氏 害據,百官備具。去就終始,公得其所。人皆冒榮,我守臺陵。” 宋 蘇轼 《繳進李定詞頭狀》:“ 李定 備位侍從,終不言母為誰氏,強顔匿志,冒榮自欺。”
“冒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貪圖榮耀,通常帶有貶義色彩,指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或虛占榮譽。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冒榮”由“冒”(意為冒用、貪圖)和“榮”(榮耀、名譽)組成,合指為追求虛名或地位而不顧道義的行為。
出處與典籍引用
用法與語境
該詞多用于批評性語境,如古代官員彈劾或文人諷刺,現代則可用于警示對名利的過度追逐,例如:“學術不端者冒榮獲利,終将被揭穿。”
現代關聯
雖然“冒榮”本身不常用,但其内涵與當代“學術造假”“沽名釣譽”等行為相通,體現對誠信缺失的批判。
總結來看,“冒榮”承載了傳統文化中對名實相符的重視,強調榮譽應通過正當途徑獲得。
冒榮是指出現在一個人身上的新的剛剛顯露出來的好名聲或好心情的感受。
冒(部首:冖;筆畫數:2);榮(部首:艹;筆畫數:9)。
冒榮的來源是出自《語言學教程》中的一篇文章,用于描述人們對于新的好名聲或好心情的感受。
冒榮的繁體字為「冒榮」。
根據古代漢字研究人員的考證,冒榮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是「冃榮」。
他一夜之間冒榮了,成為大家口中的最佳演員。
冒盜、冒死、冒險、抛頭露面、抛頭顱、抛頭獨角、賭咒發誓。
揚名、聲名鵲起、名揚四海。
貶損、聲名狼藉、名譽掃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