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繈褓”。亦作“繈保”。亦作“繈葆”。1.背負幼兒的布帶和布兜。《呂氏春秋·直谏》:“不穀免衣繦緥而齒於諸侯。”《漢書·衛青傳》:“臣 青 子在繦緥中,未有勤勞,上幸裂地封為三侯,非臣待罪行間所以勸士力戰之意也。”《文選·嵇康<幽憤詩>》:“哀煢靡識,越在繦緥。” 李善 注:“ 張華 《博物志》曰:‘繦,織縷為之,廣八寸,長丈二,以約小兒於背上。’ 韋昭 《漢書注》曰:‘緥,若今時小兒腹衣。’” 清 俞樾 《小浮梅閑話》:“帝崩, 沖帝 始在繦褓。”
2.指幼兒。《管子·五行》:“毋傅速,亡傷繦褓。” 尹知章 注:“繦褓之嬰孩無得傷損也。”《文選·司馬相如<封禅文>》:“是以業隆於繦緥,而崇冠於二後。”《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作“繦褓”。 裴駰 集解引《漢書音義》:“繦褓,謂 成王 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作“繦保”。《新唐書·吉溫傳》:“初, 慎矜 客 史敬忠 與 溫 父善,見 溫 繦葆時。” 明 高攀龍 《李貞母墓志銘》:“吾繦緥失母,而母為吾母;吾弱冠失父,母為吾父。”
“繦緥”是“襁褓”的異體寫法,屬于古代漢語中的用字,現代已不常用。具體解釋如下:
單字釋義
組合含義
“繦緥”合稱即“襁褓”,指古代用于包裹、背負嬰兒的布帶和被子,引申為嬰兒時期或幼年階段。例如《史記》中“成王少,在繦緥之中”即用此意。
現代規範寫法
現代漢語中已統一使用“襁褓”一詞,二者為異體字關系。若在古籍或特定文獻中見到“繦緥”,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其具體指代。
建議:日常使用或正式寫作時,推薦采用“襁褓”這一規範寫法,以避免歧義。
《繦緥》(qiōng sù)是一個表示巴布亞新幾內亞聲音舞蹈元素的詞語。這個詞的字形由部首和筆劃組成,其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書寫形式。
繦緥的部首拆分為“糹”和“糸”,這兩個部首都表示線。這暗示了舞蹈的形態,其中表演者通過繫線或織成網狀結構來製造聲音和節奏。這個詞的總筆劃數為15筆。
要了解《繦緥》一詞的詳細來源,我們需要回顧一下古時候的漢字書寫形式。古代的漢字曾經有過多種不同的寫法,其中一些包括《說文解字》和《康熙字典》。這些書記錄了古代漢字的各種形式和意思。
繦緥在繁體字中的書寫形式相同,但讀音可能略有不同。在簡化字中,這個詞通常被書寫為“繩索”。儘管有一些差異,但這兩種寫法仍然代表著相同的含義。
這個詞在古代中國是用來描述捕魚或獵取野獸的工具,其中繩子被結成網狀結構以捕捉目標。隨著時間的變遷,這個詞的意義演變為代表舞蹈元素中通過繫線或織成網狀結構來製造聲音和節奏的技能。
以下是「繦緥」一詞的例句:
1. 他在舞台上繦緥著,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學習繦緥需要耐心和靈活性。
關於繦緥的相關詞匯包括組詞和近義詞。
組詞示例:
1. 繦緥舞:指利用繩子或網狀結構製造聲音和節奏的舞蹈。
2. 繦緥技能:指能夠熟練地使用繫線或網狀結構製造聲音和節奏的技能。
近義詞示例:
1. 聲音舞蹈:具有類似功能的舞蹈形式。
2. 音樂舞蹈:將聲音和舞蹈結合在一起的藝術形式。
關於繦緥的反義詞我們無法提供具體示例,因為目前沒有公認的與繦緥相反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