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左傳·襄公三十年》:“我有子弟, 子産 誨之。我有田疇, 子産 殖之。 子産 而死,誰其嗣之?” 杜預 注:“嗣,續也。”後因以“嗣産”為官吏能繼承前賢事業的頌詞。 元 袁桷 《播州宣撫楊資德》詩:“客有依 劉 感,人傳嗣 産 歌。”
(2).承繼的財産。 清 沉複 《浮生六記·坎坷記愁》:“若言出嗣降服,從未得過纖毫嗣産。”
“嗣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源自《左傳·襄公三十年》記載的子産故事。子産是春秋時期鄭國政治家,因其賢能治理,百姓感歎“子産而死,誰其嗣之?”(子産若去世,誰能繼承他的事業?)。後以“嗣産”比喻官吏能繼承前賢的功業,表達對繼任者延續優秀傳統的贊譽。
指家族中後代繼承的祖業或財産,強調血緣傳承關系。例如清代沈複《浮生六記》中提到“嗣産”時,即指通過過繼獲得的財産。
注: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古籍或特定語境中。如需具體文獻例證,可參考《左傳》及清代文學作品。
《嗣産》是指繼承家産、繼承祖業的意思。它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嗣”和“産”。
《嗣産》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口和産,拆分後的部首分别是吸氣和産業。根據《康熙字典》,《嗣産》一詞的總筆畫數是20畫。
《嗣産》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是描述一種家族繼承家産的行為。在古代社會中,嗣繼家族産業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隻有能夠繼承家族財産的人才能夠保證家族的繁榮。
《嗣産》這個詞的繁體字是「嗣產」。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然而,由于無法直接獲取古代版本的《嗣産》的寫法,可以參考《康熙字典》中的描述,其寫法為「姊姁剖弖」。
1. 他将繼承祖業,成為家族的嗣産。
2. 這塊土地是家族的嗣産,需要好好保護和管理。
3. 繼承家産對他來說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但他決心承擔下來。
繼嗣、嗣德、嗣宗、家産、嗣後、繼承、祖業、繼任
繼承、承襲、接替、繼續、沿襲
失業、斷代、斷絕、割舍、斷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