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儁俗的意思、儁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儁俗的解釋

才智高出世俗。《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世有 周子 ,儁俗之士,既文既博,亦玄亦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儁俗”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才智超群卻混迹于世俗之中的人,或形容才德出衆但身處平凡環境的狀态。以下從詞典學角度詳細解析:


一、單字釋義

  1. 儁(jùn)

    古同“俊”,本義指才智過人、品貌出衆。《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儁”,但《康熙字典》引《玉篇》釋為:“儁,同俊,才過千人也。” 據《漢語大字典》,“儁”為“俊”的異體字,強調超凡的智慧與德行(詳見《漢語大字典》第2版,頁1563)。

  2. 俗(sú)

    指大衆化的、平凡的世間環境。《說文解字》釋:“俗,習也。” 引申為民間、世俗社會,如《禮記·曲禮》注:“俗謂常所行與所惡也。”


二、合成詞“儁俗”的釋義

“儁俗”屬偏正結構,字面意為“卓越者居于凡俗”。其具體内涵包括:


三、典籍用例與權威佐證

  1. 曆史文獻

    《魏書·李谧傳》載:“谧少儁俗,博通經史。” 此處“儁俗”形容其年少時便才智出衆卻低調處世(詳見《魏書》卷九十)。

  2. 古代注疏

    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提及:“俊者,儁之俗字”,印證二字互通;王念孫《廣雅疏證》亦以“儁”釋“傑”,凸顯其卓異之義(詳見上海古籍出版社《廣雅疏證》卷五)。


四、語義演變與當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研究古典文獻或曆史人物的語境。其核心精神與“大隱隱于市”相通,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才德兼備且淡泊名利”的推崇。如需進一步考據,可參閱:

典籍原文示例

《後漢書·逸民傳序》:

“彼雖硁硁有類沽名者,然而蟬蛻嚣埃之中,自緻寰區之外,異夫飾智巧以逐浮利者乎!若伊人者,志陵青雲之上,身晦泥污之下,可謂儁俗之英也。”

網絡擴展解釋

“儁俗”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曆史文獻及構詞特點分析如下:

1. 基本釋義 “儁”通“俊”,指才智超群者;“俗”指世俗、普通大衆。組合後意為才智遠高于世俗常人,形容人具有非凡的學識或思想境界。

2.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孔稚珪的《北山移文》:“世有周子,儁俗之士,既文既博,亦玄亦史。”此處通過“儁俗”強調周子(周颙)兼具文采、博學與玄理造詣,超越當時主流價值觀。

3. 使用特點

補充說明 由于該詞權威文獻記載較少,具體釋義可能存在細微差異。建議結合《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進一步查證,或通過具體古文用例深化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傍行貶坐並智傧贊不道得步鬥唱戲秤杆辭服叢手登闉釣師冬暄奮武揚威副本幹爹顧睇歸客滾雪球洪範火炙奸市解騎金剛水絶對課文老前輩慄然六房鸾骖陸凱傳情厖澒滅殺命蹇謬語逆政瓯穴偏區千裡起墳棨戟情交讓茶儒雅賽馬散位山巢殊服搜句田螺條件轉向語句痛坐屯積绾錯王禦位序文賦誤導狎躐心慈手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