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沙羅 ”。一種打擊樂器,行軍時又作為盥洗用具。 宋 陳鹄 《耆舊續聞》卷四:“ 子厚 獨鞭馬前去,曰:‘我自有道理。’既近,取銅沙鑼於石上攧響,虎即驚竄。”《宋史·蠻夷傳一·西南溪峒諸蠻上》:“ 雍熙 元年, 黔南 言 溪峒 夷 獠 疾病,擊銅鼓、沙鑼以祀神鬼,詔釋其銅禁。” 清 吳任臣 《十國春秋·吳一》:“ 及 亦時時抵王内室,常遇王起盥潄,右手擎沙鑼,可百餘兩,實水其中以洗項。”參閱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九。
“沙鑼”是古代一種兼具實用與樂奏功能的器具,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定義 沙鑼(音shā luó)是一種打擊樂器,形似銅盤,常用于古代行軍或民間活動中。其特殊之處在于兼具行軍盥洗用具的功能,體現了古代器具的多用途設計特點。
二、曆史用途
三、文化記載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如趙彥衛《雲麓漫鈔》卷九對其形制有描述,印證了其作為樂器的屬性。此外,《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亦收錄此詞,釋義與上述一緻。
提示:如需具體文獻原文或更多曆史用例,可參考《耆舊續聞》《雲麓漫鈔》等宋代筆記。
沙鑼是指一種用于表演和樂隊的打擊樂器,通常由圓形的銅制鑼面和懸挂鑼面的支架組成。演奏時,演奏者用鑼槌敲擊銅制鑼面,産生特定的音響效果。
沙鑼的拆分部首為水和金,其中水表示與水有關的事物,金表示與金屬有關的事物。根據《康熙字典》,沙鑼的總筆畫數為12畫。
沙鑼這個詞的來源并不明确,但據推測,它可能是由“沙”和“鑼”兩個字組合而成。其中,“沙”可能指的是鑼面敲擊時發出的聲音,而“鑼”則指的是具體的樂器形态。
沙鑼的繁體字為「沙鑼」。
在古時候,沙鑼的寫法并不完全與現代漢字相同。根據古籍記載,沙鑼的古字形可能是「沙囖」。這種古字形稍有不同,但仍保留了表示沙鑼這一意思。
1. 在春節晚會上,演奏家用沙鑼奏響了激情四溢的鑼鼓聲,瞬間點燃了觀衆們的激情。
2. 她手握沙鑼,有力地敲響,為表演增添了節奏感。
1. 鑼鼓:指鑼和鼓這兩種樂器的組合。
2. 鑼聲:指鑼被敲擊所産生的聲音。
3. 敲鑼打鼓:形容喧鬧或熱烈的慶祝、慰問等活動。
近義詞:鑼、銅鑼
反義詞:安靜、寂靜、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