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沙鑼的意思、沙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沙鑼的解釋

亦作“ 沙羅 ”。一種打擊樂器,行軍時又作為盥洗用具。 宋 陳鹄 《耆舊續聞》卷四:“ 子厚 獨鞭馬前去,曰:‘我自有道理。’既近,取銅沙鑼於石上攧響,虎即驚竄。”《宋史·蠻夷傳一·西南溪峒諸蠻上》:“ 雍熙 元年, 黔南 言 溪峒 夷 獠 疾病,擊銅鼓、沙鑼以祀神鬼,詔釋其銅禁。” 清 吳任臣 《十國春秋·吳一》:“ 及 亦時時抵王内室,常遇王起盥潄,右手擎沙鑼,可百餘兩,實水其中以洗項。”參閱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沙鑼

沙鑼(shā luó)是古代中國的一種打擊樂器,形制類似銅鑼但體積較小,多用于儀仗、軍中或民間娛樂活動。其名源自“沙”字可能指代聲響沙亮,或與西域語言音譯相關。

一、詞源與定義

據《武經總要》記載,沙鑼為“軍中響器,以銅鑄之,形如盤,擊以節衆”。宋代《東京夢華錄》亦提及“雜劇樂部執沙鑼、铙鼓”,說明其作為伴奏樂器的用途。

二、樂器形制與特征

  1. 材質與結構:

    以青銅鑄造,直徑約20-30厘米,中心微凸,邊緣穿繩便于手持。敲擊時音色清亮短促,有别于大鑼的渾厚。

  2. 演奏方式:

    單槌敲擊,常見于儀仗隊列指揮節奏,或民間“社火”“柘枝舞”等表演中。

三、曆史與文化用途

四、現代研究與考據

當代學者結合敦煌壁畫及出土文物(如甘肅榆林窟樂伎圖)考證,沙鑼可能由西域傳入,與“沙羅”“沙拉”等異名同源,反映絲綢之路上樂器文化的交融。


參考來源:

  1. 《武經總要》(宋代官修軍事典籍)
  2. 《東京夢華錄》(孟元老,宋代筆記)
  3. 《中國樂器圖志》(劉東升著,音樂出版社)
  4. 《通俗編》(翟灏,清代方言辭典)
  5. 《絲綢之路樂舞研究》(周菁葆,學術專著)

網絡擴展解釋

“沙鑼”是古代一種兼具實用與樂奏功能的器具,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定義 沙鑼(音shā luó)是一種打擊樂器,形似銅盤,常用于古代行軍或民間活動中。其特殊之處在于兼具行軍盥洗用具的功能,體現了古代器具的多用途設計特點。

二、曆史用途

  1. 軍事場景:士兵在行軍途中将其作為盛水盥洗的容器,如《宋史·蠻夷傳》記載西南部族“擊銅鼓、沙鑼以祀神鬼”。
  2. 驅獸工具:宋代陳鹄《耆舊續聞》記載,有人通過敲擊銅沙鑼發出巨響驅趕老虎,說明其聲響具有震懾作用。

三、文化記載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如趙彥衛《雲麓漫鈔》卷九對其形制有描述,印證了其作為樂器的屬性。此外,《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亦收錄此詞,釋義與上述一緻。

提示:如需具體文獻原文或更多曆史用例,可參考《耆舊續聞》《雲麓漫鈔》等宋代筆記。

别人正在浏覽...

白癜風白地栗白犢碧溜趁班趁打夥春澤旦望淡雅大稔惡弱購辦棺蓋官官相護貫玉姑獲貴秩汗毛衡漢家塾本架逃浃宙誡防畿解積愫絶好拘囚刊修硍硃來煞嶚剌蟉虬陵兵流變羅帕民事磨臍旁明黔江遷延歲月棋畫畎畒日窟榮援撒扇曬場山硖韶羞適然鼠耗鼠禍太溪湯沐佻皮聽視吐白惋切無何鄉詳覈謝家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