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令人仰慕的德行。《莊子·徐無鬼》:“羊肉不慕蟻,蟻慕羊肉,羊肉羶也。 舜 有羶行,百姓悅之。” 成玄英 疏:“羊肉羶腥,無心慕蟻,蟻聞而歸之; 舜 有仁行,不慕百姓,百姓悅之。故羊肉比 舜 ,蟻況百姓。” 前蜀 貫休 《送盧舍人朝觐》詩:“羶行無為日,垂衣帝道亨。” 景耀月 《讀史感言》詩:“ 堯 舜 有羶行,羣黎稱慈母。”
“膻行”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因語境和字義演變存在差異,需結合具體文獻分析:
膻行(shān xíng) 指令人仰慕的德行,源自《莊子·徐無鬼》中“舜有膻行,百姓悅之”的典故。這裡的“膻”通“馨”(香氣),比喻美德如香氣般吸引人追隨。
褒義本源
古代文獻中,“膻行”多用于贊美高尚品德,如《莊子》以“羊肉膻味吸引螞蟻”類比舜的德行吸引百姓歸附,成玄英注解強調“仁行”是核心。
現代誤用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其解釋為“粗俗不雅的行為”,可能因“膻”字本義(羊臊味)産生的引申誤解。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且與古代用例矛盾。
古典文獻或正式語境中,建議采用《莊子》的褒義解釋;若需表達“不雅行為”,宜選用“粗行”“穢行”等無歧義的詞彙。
《膻行》(shān xíng)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有膻味的氣息或行為。
《膻行》的拆分部首是“⺼”(肉字旁)和“行”(辶字旁),總共有13個筆畫。
《膻行》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醫藥理論,與人體的氣息和行為有關。它描述了一種具有膻味的行為或氣息,可能與人體健康狀況、飲食習慣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有關。
《膻行》的繁體字為「羶行」。
在古代,漢字《膻行》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據曆史資料顯示,它的古字形有「羶行」、「羶」多用于表示動物體内所産生的膻味,「行」則用來表示動作或行為。
1. 她身上散發出一種濃厚的膻行,讓人難以忍受。
2. 這道菜加了太多調料,膻味太重。
1. 膻味:指具有某種膻氣味道的味道。
2. 膻氣:指某人或某物體散發出的膻味。
3. 行為:指人或動物通過某種動作所表現出來的活動或舉止。
1. 臭味:指散發出難聞味道的氣息。
2. 難聞:形容氣味不好聞或令人不愉快。
1. 芳香:形容氣味清香或芬芳。
2. 香氣:指具有香味的氣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