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勤工助學的意思、勤工助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勤工助學的解釋

學生利用業餘時間參加勞動,通過生産實踐接觸社會,增長才幹,勞動所得則作為學習期間的經濟補益。《人民日報》1985.7.26:“近年來,大中學生中的‘勤工’活動,已不是為了‘儉學’,而是為了‘助學’。從自強自立這一點上看,‘勤工助學’比過去的‘勤工儉學’是一個進步。”《解放日報》1985.12.7:“一年來,複旦大學已有兩千多學生利用假期和課餘時間參加勤工助學活動,增長了知識,提高了能力,也獲得了一定經濟收入。”參見“ 勤工儉學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勤工助學的定義與内涵

"勤工助學"是現代漢語中由"勤工"與"助學"組成的複合詞。根據《現代漢語詞典》釋義,"勤工"指通過勞動獲取報酬,"助學"則指通過經濟或資源支持幫助學生完成學業。兩者結合後,特指學生在學習期間通過參與有償勞動或社會服務,以緩解經濟壓力并提升實踐能力的教育支持形式(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曆史背景與政策依據

這一概念可追溯至20世紀80年代中國高校教育改革。2007年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明确提出,學校應建立勤工助學制度,設立專項基金,保障學生權益(來源: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

實施形式與核心價值

勤工助學包含校内崗位(如圖書館助理、實驗室管理等)和校外社會實踐(如企業實習、公益服務)。其核心價值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經濟幫扶,通過合法勞動減輕家庭負擔;二是能力培養,促進職業素養與社會適應力的提升(來源:中國教育學會《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研究報告》)。

社會意義與適用範圍

該模式被公認為教育公平的重要實踐,尤其惠及中低收入家庭學生。2021年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高校勤工助學參與率已達23.6%,覆蓋本專科及研究生群體(來源:《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

學術研究與權威評價

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的實證研究表明,參與勤工助學的學生就業競争力較未參與者平均提高17%,且職業規劃清晰度顯著增強(來源:《高等教育與學生發展》期刊2023年刊)。

網絡擴展解釋

勤工助學是指學生在學校組織下,利用課餘時間通過勞動獲取合法報酬,用于改善學習和生活條件的實踐活動。以下是其核心要點:

  1. 定義與性質
    勤工助學是學校資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學有餘力”和“自願參與”原則。學生通過參與校内外的勞動(如圖書館管理、新媒體運營、宿舍管理等崗位)獲得經濟支持。

  2. 目的與意義

    • 經濟支持:緩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壓力,報酬通常按小時計算(如15.5元/小時),且每月工時不超過40小時。
    • 能力培養:通過實踐接觸社會,提升綜合素質、責任感及社會適應能力。
    • 育人功能:學校将其作為全員育人的平台,培養自立自強和創新創業精神。
  3. 崗位類型與要求
    分為固定崗(如學生助理、閱覽室管理員)和臨時崗(如活動協助),工作内容需不影響正常學習。部分崗位還提供早晚自習假條等便利。

  4. 曆史與發展
    該概念早期稱為“勤工儉學”,後發展為更強調“助學”功能,體現從單純勞動到綜合育人的進步。

如需申請,可向學校資助管理部門提交材料,競争上崗。更多崗位詳情可參考學校官方發布的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操柯吃不透垂櫜代匠膽顫心驚店夥訂情遏廢放發鳳苑浮鹽挂鈎廣成觀文汩沒鶴湖黑毫懷渴回略會務戶口簿魂人澆瀝妓弟髻根卷棚局圖闌跚羸困荦角馬快馬趴昧莫甍甍侵害窮兒暴富穹旻三長兩短贍墨生臊師大失記事局帥爾梳攏肅柬踏步談霏玉屑讨春特立天誡跳天燈通商口岸威澤文界現報險厄湘神陷堅綫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