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閹人。《詩·大雅·召旻》:“蟊賊内訌,昏椓靡共。” 鄭玄 箋:“昏、椓皆奄人也。昏,其官名也;椓,椓毀陰者也。” 唐 陳子昂 《漢州洛縣令張君吏人頌德碑》:“地有聖帝撫令君,遭暴昏椓惸寡紛,民戶流散日月曛。” 明 黃瑜 《雙槐歲鈔·南京科道》:“ 憲廟 初政,昏椓尤張,在朝無敢公言者。”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二編第二章第二節:“這些蟊賊昏椓的混賬亡八蛋當然也就是上面所指的一些強盜鸱枭。”一說,椓,通“ 諑 ”。昏椓,謂昏亂讒謗。參閱 清 馬瑞辰 《毛詩傳箋通釋》卷二七、 陳子展 《詩經直解》卷二五。
“昏椓”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詩經·大雅·召旻》
原文:“蟊賊内讧,昏椓靡共。”
此句以“昏椓”暗喻宦官亂政,導緻國家内部紛争、綱紀敗壞。
唐代陳子昂《漢州雒縣令張君吏人頌德碑》
文中提到:“遭暴昏椓惸寡紛,民戶流散日月曛。”
此處“昏椓”指宦官專權,引發社會動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詩經》或唐代碑文相關研究資料。
意思:昏椓(hūn zhuó)是一個漢語詞語,形容天色黑暗、昏暗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昏(日字旁,4畫)+ 椓(木字旁,11畫)。
來源:昏椓的來源尚無确切記錄,但可以在古代文獻中找到相關的描述。在古代,用木字旁的椓作為表示"昏暗、黑暗"的象形字。
繁體:昏樒。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中的昏椓寫法多樣,根據不同的時代和地域可能存在差異。
例句:
1. 天色漸漸暗下來,一片昏椓的景象。
2. 在昏椓的燈光下,他含淚告别了家人。
3. 大霧彌漫,整個城市都籠罩在一片昏椓之中。
組詞:
1. 昏沉:形容氣候或環境陰暗、昏暗。
2. 椓光:指傍晚時分的殘餘光亮。
3. 昏黃:形容顔色灰暗、黯淡。
近義詞:
1. 昏暗:指天色、光線不明亮。
2. 黯淡:指顔色、光線不鮮明、明亮。
3. 暗淡:指光線黯淡,沒有明亮的感覺。
反義詞:
1. 明亮:指天空或光線明亮、光明。
2. 鮮明:指顔色鮮豔、明亮。
3. 炙熱:指陽光強烈,溫度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