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藻之一種。水蕰的俗稱。形如魚鰓,故稱。又名牛尾蕰。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八·水藻》:“藻有二種,水中甚多。水藻葉長二三寸,兩兩對生,即馬藻也。聚藻葉細,如絲及魚鰓狀,節節連生,即水蕰也,俗名鰓草,又名牛尾蕰是矣。”
鰓草(sāi cǎo)是一種水藻類植物,其名稱來源于其形态特征和傳統文獻記載。以下是綜合解釋:
定義與别名
鰓草是水藻的一種,屬于聚藻類,因形似魚鰓而得名。它也被稱為水蕰或牛尾蕰,常見于古籍中對水生植物的描述。
形态特征
其葉片細長如絲,節節相連,長度可達數寸至數十節,整體蓬松柔軟。這種結構使其在水中呈現魚鰓般的絲狀形态。
文獻記載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草八·水藻》中明确區分了兩種藻類:馬藻和聚藻(即鰓草),并描述了其外觀差異。此外,《爾雅》中提到的“牛藻”也指向此類植物。
名稱解析
此詞現多用于植物學或古籍研究領域,日常使用較少。如需進一步了解形态細節,可參考《本草綱目》原文或水生植物圖譜。
《鰓草》是一個詞語,意指生長在水中的一種水生植物。它通常指的是湖泊、河流或池塘中的一種水生植物,它的根部和莖都在水下生長,通常會出現在水面上的魚類鰓的附近,因此得名為鰓草。
《鰓草》的拆分部首是“魚”,它是一個意符。它的筆畫數為15,其中“魚”的部分占據了3個筆畫,而“草”的部分占據了12個筆畫。
《鰓草》一詞的來源比較明顯,它是由“鰓”和“草”兩個字組成的。其中,“鰓”意為魚的呼吸器官,而“草”則代表着水生植物。結合起來,就是指生長在水中與魚的鰓相關的水生植物。
《鰓草》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鰓草」,字形相對于簡體字有一定的改變,但其意思和詞義完全一緻。
在古代,人們對《鰓草》的描述寫法并非固定的,不同的人會使用不同的字形來表達。但總體而言,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大緻相同,隻是字形上可能有些許變化。
1. 池塘裡的鰓草越長越茂盛,給魚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2. 這個湖泊中的鰓草十分茂盛,成了鯉魚和草魚的主要食物來源。
3. 秋天來臨時,湖面上的鰓草變得金黃,景色非常美麗。
1. 草叢:指生長在一起形成叢生狀的草。
2. 水生:指生長在水中的植物或動物。
3. 植物:指自然界中一種有機體,能自主進行光合作用并具有生長、繁殖能力。
1. 近義詞:水草、水生植物。
2. 反義詞:陸地植物、陸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