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 Songling] (1640—1715) 中國清代著名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市)人。家境貧寒,熟悉民間疾苦,留意采集民間傳說異聞,嘔心瀝血數十年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通過談狐說鬼等形式,批判社會、政治
(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别號柳泉居士,淄川(今山東淄博)人。一生科舉不利,七十二歲始為貢生。除一度到寶應、高郵做幕賓外,長年在家鄉教書。作有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及通俗俚曲十四種等。有《蒲松齡集》。
關于“蒲松齡”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蒲松齡”本義指清代文學家蒲松齡(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是中國文言短篇小說的巅峰代表作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非權威資料(如)提出該詞可引申為“文學造詣極高者”的象征,但此用法并非學術界共識,建議以人物本義為主。
身份背景
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人。出身書香門第,但家道中落,曾長期以教書和做幕僚為生。
文學成就
代表作《聊齋志異》收錄491篇文言短篇小說,以狐鬼仙怪諷喻現實,被譽為“中國文言小說之冠”。魯迅評價其“用傳奇法,而以志怪”,開辟了獨特的文學風格。
科舉經曆
19歲考取縣、府、道三試第一,但此後屢試不第,71歲才成貢生。科舉失意促使他專注文學創作。
建議結合權威史料(如《清史稿》)進一步研究其生平細節。
蒲松齡(pú sōng líng)是一個漢姓,是中國人常見的姓氏之一。蒲松齡姓氏中的“蒲”字意指一種植物,又稱為蘆葦,龍般的形象。而“松”字則指松樹,顯得高大挺拔。因此,蒲松齡這個姓氏可以聯想到高大、挺拔之意。
蒲松齡可以拆分成三個部首:艹(草字頭部首)、木(木字旁)、龍(龍字底部首)。具體的筆畫組成分别是:艹(5畫)+ 木(4畫)+ 龍(16畫)。
蒲松齡這個姓氏來源于中國曆史悠久的姓氏中。在繁體中的寫法為“蒲松龍”,字形較為複雜。
根據古代的漢字寫法,蒲松齡可以寫作“蒲松霖”。這種寫法應用于古代文獻中,是與今天的寫法稍有不同的變體。
他是蒲松齡族人中最有才華的一位。
蒲松齡沒有常見的組詞,因為它是一個姓氏。
由于蒲松齡是姓氏,沒有近義詞。
由于蒲松齡是姓氏,沒有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