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火踏子的意思、火踏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火踏子的解釋

盛火取暖的腳爐。 宋 王明清 《揮麈後錄》卷十一:“天尚未辨明, 康國 初不知為 叔夏 也,貌慢之,偃然坐胡床,雙展兩足於火踏子之上,目視雲霄久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火踏子,又稱“腳爐”或“火踏”,是中國古代一種用于取暖的小型便攜式取暖器具,特指可放置在腳下或轎内踏腳處使用的暖爐。以下是其詳細釋義及特征:

一、核心定義

指一種金屬材質(多為銅或鐵制)的扁圓形暖爐,内置炭火、竈灰或熱煤,有蓋(多镂空雕刻花紋以散熱),側邊設提梁便于移動,專用于冬季暖腳或局部取暖。其名稱直觀體現功能:"火"指熱源,"踏"指腳踏使用,"子"為器具後綴。

二、特征與用途

  1. 形制結構

    扁圓筒形爐體,直徑約20-30厘米,高約10厘米。爐蓋镂空(常見纏枝紋、錢紋等),防止炭火濺出且均勻散熱;爐身兩側設活動提梁,便于提攜;内部填充燃燒緩慢的炭墼(炭末壓制塊)或竈灰,覆蓋熱煤灰保溫。

  2. 使用場景

    • 腳踏取暖:置于腳踏、座椅下方或床榻邊,雙腳踩踏爐蓋取暖。
    • 轎内取暖:明清時期常見于轎廂底部,供乘轎者暖足,稱"轎爐"或"踏轎爐"。
    • 局部烘暖:可放置于手邊烘手或暖被褥角落。

三、文獻與文化記載

該器具盛行于明清時期,多見于北方寒冷地區及江南富戶。明代《金瓶梅》第二十三回提及"踏爐"即此類暖具;清代《紅樓夢》中雖未直述"火踏子",但"腳爐""手爐"的頻繁出現印證了同類器具的普及。民俗學者鄧雲鄉在《紅樓風俗譚》中考證,此類暖爐是古代冬季室内重要取暖工具,尤適于久坐場景。

四、與現代器具關聯

其功能相當于今日的電暖腳器或暖腳寶,但以炭火為熱源,需注意通風防一氧化碳中毒。現代江浙部分地區方言仍保留"火踏"一詞指代暖腳器具。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火踏子”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指一種盛火取暖的腳爐,主要用于冬季取暖。其結構通常為金屬容器,内置炭火,可放置于腳下或身邊。

  2. 曆史文獻引用
    宋代王明清在《揮麈後錄》卷十一中記載:“天尚未辨明,康國初不知為叔夏也……雙展兩足於火踏子之上,目視雲霄久之。”。這段描述表明,火踏子在當時是常見的取暖工具,且使用場景與生活細節相關。

  3. 發音與字形
    拼音為huǒ tà zǐ,字形由“火”“踏”“子”三部分組成,其中“踏”可能暗示腳踏或放置的動作。

  4. 用途與特點
    作為便攜式取暖器具,火踏子多用于室内或坐卧時,通過炭火持續散發熱量,類似現代暖腳器或暖手爐的早期形态。其材質可能為銅、鐵等金屬,便于導熱且耐用。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不同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揮麈後錄》等宋代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安車軟輪八方白毛榜文堢壔寶閣别氣博采衆長赤帝子啜人賊楚壤辭解慈侍撺椽怠棄到頂典業地厘洞光二景梵輔天凡世扶架杚量诃陵樽畫龍點睛挾藏吉光鳳羽既濟公精神恍惚僦人羁绁舉鼎絶脰聯吟明玑沒收煞盤壠偏險搶案裘馬清狂棄之度外熱洛河撒殿三牧穑事食報史録守天水豆腐私箧鎖邊淘渲套用填命同部挽溜尾鬃小餐痟渴枭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