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th irresistible force] 比喻節節勝利,勢不可擋
我軍以破竹之勢,迅速收複了整個島嶼
喻不可阻擋的形勢。《北史·周紀下·武帝紀》:“嚴軍以待,擊之必剋。然後乘破竹之勢,鼓行而東,足以窮其窟穴。”《舊唐書·李密傳》:“於是熊羆角逐,貔虎争先,因其倒戈之心,乘我破竹之勢,曾未旋踵,瓦解冰銷。”《秦併六國平話》卷下:“ 陳平 出奇計,以閒 楚 君臣,故破 趙 軍,捉 趙王 歇 ,虜 魏王 豹 ;北舉 趙 代 ,虜 齊王 廣 。如破竹之勢,迎刃而解。” 郭沫若 《北伐途次》四:“我軍以破竹之勢進逼 武昌 ,今聞已進展到離 武昌 城僅 中國 裡百五十裡之地。”參見“ 勢如破竹 ”。
“破竹之勢”是一個漢語成語,常用于形容形勢或行動勢不可擋、節節勝利。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字面意思是“劈開竹子的氣勢”,比喻行動順利、毫無阻礙,常用于軍事或競争場景中,強調連續勝利的态勢。例如:“我軍以破竹之勢迅速收複失地。”
出處與典故
用法與結構
近義詞與擴展
實際例句
該成語通過“劈竹”的生動比喻,形象化表達了不可阻擋的強勢狀态,多用于描述軍事、競賽或工作推進中的順利進展。
《破竹之勢》是一個中國成語,形容一種勢不可擋、迅猛無比的力量。破竹意味着像砍倒竹子一樣,以快速且不可阻擋的力量前進。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人們在攻勢中取得連綿不斷的勝利。
《破竹之勢》這個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破(火,石)和竹(竹,4刀)。其中,“破”字的部首是火,寫法有6畫;“竹”字的部首是竹,寫法有6畫。
《破竹之勢》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曆史上的《後漢書·董卓傳》。它與董卓領導的軍隊攻打關中有關,形容董卓軍勢洶湧,勢不可擋。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是「破竹之勢」。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破」字部分的火字旁通常寫作「灬」,而「竹」字的竹字部分多采用」或「夂」。例如,在篆書體中,「破」字和「竹」字的寫法分别是「灬皮」和「竺夂」。
1. 他們以破竹之勢奪取了冠軍,連勝六場比賽。
2. 那支軍隊士氣高漲,迅猛攻擊下形成了破竹之勢。
組詞:破釜沉舟、一往無前、如火如荼
近義詞:勢不可擋
反義詞:保守行動、徘徊不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