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通八達的道路。《公羊傳·宣公十二年》:“ 莊王 伐 鄭 ,勝乎皇門,放乎路衢。” 何休 注:“路衢,郭内衢道,四達謂之衢。” 唐 杜甫 《後出塞》詩之四:“邊人不敢議,議者死路衢。” 明 史槃 《夢磊記·月夜遇婢》:“門前覺有裁雲樹,隻恐眼底生疎錯路衢。”
“路衢”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指四通八達的道路,多用于形容交通要道或寬闊的街衢。這一解釋在多個文獻中均有體現,如《公羊傳》、杜甫詩作等。
現代漢語中“路衢”已不常用,但“衢”仍保留在部分詞彙中(如“通衢大道”)。其古義多用于文學或曆史研究領域。
“路衢”是古代對重要交通樞紐的雅稱,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既指實際道路,也隱喻權力、信息流通的關鍵節點。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說文解字》《公羊傳注疏》等典籍。
《路衢》指的是道路上的街道或街口,也可以指城市中心的繁華地帶。
《路衢》分為兩個漢字,其中”路“的部首是”辵“,共6個筆畫;”衢“的部首是”行“,共15個筆畫。
《路衢》是一個由兩個單獨的漢字組成的詞,分别代表了道路和街道的含義。
《路衢》在繁體中的寫法是「路衢」。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路衢》的寫法基本保持不變,隻是字體形狀和細節有所差異。
1. 快到家了,就在前面這個路衢。
2. 這個城市的商業中心就在這裡,繁華的路衢上。
衢道、路口、街頭、十字路口等。
大街、街道、大道等。
鄉間小路、僻靜巷道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