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衢的意思、路衢的詳細解釋
路衢的解釋
四通八達的道路。《公羊傳·宣公十二年》:“ 莊王 伐 鄭 ,勝乎皇門,放乎路衢。” 何休 注:“路衢,郭内衢道,四達謂之衢。” 唐 杜甫 《後出塞》詩之四:“邊人不敢議,議者死路衢。” 明 史槃 《夢磊記·月夜遇婢》:“門前覺有裁雲樹,隻恐眼底生疎錯路衢。”
詞語分解
- 路的解釋 路 ù 道,往來通行的地方:道路。公路。水路。陸路。路途。路程。路人(行路的人,喻不相幹的人)。狹路相逢。 思想或行動的方向、途徑:思路。生路。出路。路子。路數(?)。 方面,地區:外路貨。各路人馬。
- 衢的解釋 衢 ú 大路,四通八達的道路:通衢。 筆畫數:; 部首:行;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路衢,漢語詞彙,指四通八達的道路交叉口或交通要道,常帶有古代書面語色彩。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
本義與結構
“路”指通行之道,“衢”特指岔路或多向通道。《說文解字》釋“衢”為“四達謂之衢”,強調其通達四方的特征。“路衢”屬同義複合詞,強化了道路交彙、往來通達的意象。
-
權威詞典釋義
- 《漢語大詞典》:明确“路衢”即“四通八達的道路”,如引《淮南子》“九通謂之衢”佐證其多向性。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标注其為書面語,釋義為“大路;四通八達的道路”。
- 《辭源》:釋“衢”為“四達之路”,印證其交通樞紐屬性。
-
古籍文獻例證
該詞多見于古典詩文,如:
- 王勃《臨高台》:“朱輪翠蓋不勝春,疊榭層楹相對起。複有青樓大道中,繡戶文窗雕绮栊。錦衣晝不襞,羅帏夕未空。歌屏朝掩翠,妝鏡晚窺紅。為君安寶髻,蛾眉罷花叢。塵間狹路黯将暮,雲間月色明如素。鴛鴦池上兩兩飛,鳳凰樓下雙雙度。物色正如此,佳期那不顧。銀鞍繡毂往複回,路衢日照紫煙開。” 此處“路衢”描繪都城繁華要道景象。
-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亦有“居路衢之門”的記載,凸顯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
引申與文化内涵
因“路衢”連通四方,古人常借其象征:
- 樞紐地位:如《荀子》以“楊朱哭衢塗”喻人生抉擇,反映其岔路意象。
- 市井繁華:如《中論》載“都邑之路衢,行者肩相切”,映射古代商業活動中心。
“路衢”是具象道路與抽象通達意義的結合,承載古代交通、社會及哲學意蘊,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 《辭源》(商務印書館)
- 王勃《臨高台》(《全唐詩》卷五十六)
-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路衢”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四通八達的道路,多用于形容交通要道或寬闊的街衢。這一解釋在多個文獻中均有體現,如《公羊傳》、杜甫詩作等。
二、字源與結構
- 單字解析:
- 路:本義為“道路”。
- 衢(qú):形聲字,從“行”(道路),本義為“四通八達的大道”。《說文解字》明确記載:“衢,四達謂之衢”。
- 構詞方式:聯合式合成詞,兩字同義疊加,強調道路的寬闊與通達性。
三、古籍例證
- 《公羊傳·宣公十二年》
記載楚莊王伐鄭時“放乎路衢”,東漢何休注:“路衢,郭内衢道,四達謂之衢”。
- 杜甫《後出塞》
“邊人不敢議,議者死路衢”,以“路衢”暗喻權力中心或敏感要地。
- 《山海經》
提及“枝四衢”,借道路分岔喻樹枝交錯。
四、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路衢”已不常用,但“衢”仍保留在部分詞彙中(如“通衢大道”)。其古義多用于文學或曆史研究領域。
五、總結
“路衢”是古代對重要交通樞紐的雅稱,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既指實際道路,也隱喻權力、信息流通的關鍵節點。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說文解字》《公羊傳注疏》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标枝野鹿冰銜鄙心鏟平承旨池子穿執骢馬答辭丹脂東山起短缺非體豐貨錢風奇伏藏浮漾高挑軌币沽譽買直合梨荒閱患忌恢谑觳陋昏缪獲薪講榻竭誠相待界地近效僦邸繼子苦害喇叭褲兩湖書院陵屯留藏露囤露鶴廬室冥沒褭娉跑交通飄垡平吉破崖絶角青敷勤則不匮權戚賽詩會邃延趿鞋天笑五誡五流誣奏鹹黜鄉祠纖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