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後漢書·逸民傳·向長》載: 向長 ( 嵇康 《高士傳》作“ 尚長 ”)隱居不仕,“男女娶嫁既畢,勑斷家事勿相關”,于是與同好“俱遊五嶽名山,竟不知所終”。後遂以“畢娶”為辦完子女婚事,避世優遊的典故。《文選·謝靈運<初去郡>詩》:“畢娶類 尚子 ,薄遊似 邴生 。” 呂延濟 注:“ 尚子平 男娶女嫁畢,勑斷家事,勿復相關。 邴曼容 養志自脩,薄為遊官而已。” 唐 杜甫 《西閣》詩之二:“畢娶何時竟?消中得自由。”
"畢娶"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古代隱士向長(或作尚長)的故事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源出處
據《後漢書·逸民傳·向長》記載,東漢隱士向長在子女婚嫁完成後,便斷絕家事牽絆,與友人同遊五嶽名山,最終不知所終。此典故後被提煉為"畢娶",意指"辦完子女婚事後避世隱居"。
詞義解析
•字面義:"畢"指完成,"娶"泛指婚嫁,合指子女婚事完畢。
•引申義:象征人生責任完成後追求自由隱逸的生活态度,帶有道家超脫世俗的色彩。
•結構:上下結構的合成詞,常見于文言文語境。
文學應用
南朝謝靈運《初去郡》詩曾用典:"畢娶類尚子,薄遊似邴生",借以表達對隱逸生活的向往。該詞在古典詩文中多用于表現文人功成身退、寄情山水的情懷。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曆史人物向長的更多事迹,可參考《後漢書》或《高士傳》原始文獻。
《畢娶》是指完成或結束婚姻,即婚姻的終結。
《畢娶》由部首「毛」和「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0。
《畢娶》是一個漢字詞彙,最早出現在古代漢語中,後來被廣泛使用。
《畢娶》的繁體寫法為「畢娶」。
古代漢字寫法中,「畢」的形狀可能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而「娶」的古字形為「婋」。
他們經曆了許多困難,最終決定畢娶。
組詞:離畢、畢業、畢竟、娶妻、迎娶。
近義詞:婚姻解除、離婚。
反義詞:結婚、成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