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貫百。伯,通“ 百 ”。《元史·食貨志一》:“凡鈔之昏爛者, 至元 二年,委官就交鈔庫,以新鈔倒換,除工墨三十文。三年,減為二十文。二十二年,復增如故。其貫伯分明,微有破損者,并令行用,違者罪之。”《水浒傳》第七二回:“ 宋江 道:‘在下山鄉雖有貫伯浮財,未曾見如此富貴。’”
“貫伯”一詞的含義可從不同角度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區分:
古代貨币單位(主流解釋)
源于“貫”和“伯”的計量含義:
現代語境下的引申(需謹慎參考)
有說法稱其為成語,表示“貫徹到底”(如堅持理念或執行計劃),但此解釋缺乏古籍支撐,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用。
注意:若涉及學術研究或古籍閱讀,建議以第一種解釋為準,并參考《元史》《水浒傳》等原典。若需辨析具體語境中的含義,可結合文本背景進一步分析。
《貫伯》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一連串或接連不斷的父子兩代。常用于形容家族世代相傳的事業或家風。
《貫伯》的拆分部首是「貝」和「刀」,其中「貝」是貝殼的意思,「刀」是刀的意思。該詞的總筆畫數為13畫。
《貫伯》一詞來源于《史記·孔子世家》。相傳,孔子有一位學生名叫顔回,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之一。顔回雖然年輕,但才華出衆,孔子非常倚重他。後來,孔子對顔回說:“我有一句話要告訴你,你記住了,你學問的事情,要接你的兒子,兒子的兒子。”孔子的意思是要顔回把自己所傳授的知識代代相傳,讓他的學問得以延續。
《貫伯》的繁體字為《貫伯》。
在古時候,由于漢字的演變,有一些字形和現代漢字不同。以《貫伯》為例,古代寫作《貫伯》。在古代寫法中,字形有所變化,但詞義和意思仍然相同。
1. 他們家可謂貫伯式的事業,父親從事房地産,兒子也繼承了這個行業。
2. 他家世代相傳的貫伯信念,成為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1. 貫通:表示連接或貫穿于中間的意思。
2. 伯仲:表示排行第二或第三位,用來形容兄弟之間的相對關系。
3. 接連不斷:表示一個接一個地,沒有間斷。
4. 世代相傳:表示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
近義詞:傳承、世襲、相承
反義詞:斷絕、中斷、絕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