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江淮 民间年终时家人宴集称“泼撒”。 唐 韦应物 《至西峰兰若受田妇馈》诗:“田妇有嘉献,泼撒新岁餘。”
(2).亦作“ 泼洒 ”。将液体或其他细小东西向外倒洒,使散开。《小说选刊》1984年第1期:“河畔烧过的草地,黑乎乎的,像国画先生泼洒了成吨的墨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三回:“到底是大家姑娘出身,懂得规矩礼法,虽是一大罈子的 山西 老醋,搁在心上,却不肯泼撒出来。”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六部分二:“猜他是个坏人,确是冤枉了他,倒像个土粮户……举动才那样地直率粗鲁,气象才那样地土苕,用钱也才那样地泼撒。”
"泼撒"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层释义:
指不加节制地消耗财物或资源,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例句:
“他过日子大手大脚,每月工资没几天就泼撒光了。”
权威依据: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泼撒”释为“挥霍;浪费”,强调对钱财的过度消耗(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02页)。
在部分地区方言中(如中原官话),指液体或颗粒物倾倒、散落的状态。
例句:
“端碗小心些,别把汤泼撒到地上。”
语源参考:
《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该词在河南、山东等地的用法,释义为“洒落;溅出”(中华书局,1999年,第4523页)。
注意:
现代书面语中,“泼洒”更常用于表示液体溅落(如“泼洒消毒液”),而“泼撒”的浪费义仍保留于口语。
源自《说文解字》“泼,水漏也”,原指液体溢出,后引申为蛮横(如“撒泼”)或浪费。
“撒”强调分散动作,与“泼”结合强化“无约束散落”的意象,共构浪费义。
参考文献(基于权威文献,暂未提供可验证的在线链接):
“泼撒”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差异,具体解释如下:
江淮地区民间习俗
指江淮地区民间在年终时家人团聚宴饮的习俗。唐代诗人韦应物在《至西峰兰若受田妇馈》中提及“泼撒新岁餘”,印证了这一用法。
倾倒液体或细小物品
表示将液体或颗粒状物质向外倾倒、洒落,使其分散开,如“泼撒墨汁”等场景描述。
引申义:挥霍或倾泄
可比喻对资源、钱财的肆意浪费或情感的大肆宣泄,如“泼撒家财”。
该词属于地域性较强的古语词汇,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更多见于文学或特定方言场景。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江淮民俗研究资料。
百感交集八演北贝边届避荣剗刻朝觌重出遄飞垂裕当事者大平原对读队子顿拍杜邮亭奉常冯郎纷冗富窟供词钩索官牙海蜒合煞换易煎蹙箭竿进门彩积踰举纲持领抗怀抗直倥蒙阔老浪淘沙老宋体栗烈蝼蚁密植南北史内窑盘据贫劳俏洁窃势拥权秋省热脸儿日完弱絮沙石守财奴儵敻送心鼍风鱼慰藉膴盛仙长泄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