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磨,摩拭。
“揩摨”一詞存在兩種不同的解釋,需結合權威來源進行辨析:
成語含義(kāi bā)
根據權威詞典解釋,其本義是“在别人傷口上撒鹽”,比喻故意加重他人的痛苦或困難,含明顯貶義。由“揩”(擦拭)和“摨”(撒鹽)組合而成,常用于描述落井下石的行為,例如:“他剛失業,朋友還揩摨般嘲諷他的能力。”
生僻詞義(kāi nái)
另一來源提出該詞讀作“kāi nái”,意為“磨擦、摩拭”,但該解釋權威性較低,且未見其他文獻佐證,可能為方言或訛傳用法。
建議參考:
日常使用中應以第一種成語解釋為主,使用時需注意語境與發音差異。若涉及文學或方言研究,可結合具體語境進一步考證。
揩摨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貶義。指用言語或行為來故意諷刺、挖苦或嘲笑他人,以達到貶低對方的目的。
揩摨的部首是手,拆分後的筆畫為9畫。
揩摨一詞最早出現于明代羅貫中所著的《水浒傳》。揩,原指用手或布擦拭,摨則指嘲諷、諷刺。後來逐漸演變為指用行動或言語挖苦他人。
繁體字為「揩摨」。
在古時候,揩摨一詞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然而,我們通常仍會采用現代标準的寫法「揩摨」。
他經常揩摨别人的弱點,讓人感到很受傷。
揩油、摨弄、揩鼻子
嘲笑、諷刺、挖苦
贊美、鼓勵、稱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