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羅裙。《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一·子夜四時歌春歌十》:“春風復多情,吹我羅裳開。”《宋書·樂志四》:“舞飾麗華樂容工,羅裳皎日袂隨風。” 宋 李清照 《一剪梅》詞:“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羅裳”是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羅裳(拼音:luó cháng,部分文獻注音為luó shanɡ)指用輕薄絲織品(羅)制成的服飾,通常特指女性穿着的羅裙。該詞既可描述衣袂飄逸的動态美感,也常代指華美的裙裝。
動态美
形容衣袂隨風舞動的輕盈姿态,如《宋書·樂志四》中“羅裳皎日袂隨風”,描繪舞者衣裙在陽光下飄動的場景。
女性服飾象征
多用于描繪女子盛裝或婉約形象。例如李清照《一剪梅》“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通過“羅裳”展現女性的柔美與孤寂感。
綜合自權威詞典及文學作品解析(來源:)。
《羅裳》一詞源自于中國古代文學名著《紅樓夢》,意為華美的裙子。在小說中,賈母為賈寶玉的生母王夫人造了一條華美的羅裳贈予賈母。
《羅裳》一詞的拆分部首是“衣”和“糸”,其中“衣”為衣服的部首,“糸”為絲的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5。
《羅裳》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名著《紅樓夢》中,由清代作家曹雪芹創作。該小說描繪了賈寶玉和林黛玉之間的愛情故事,以及賈寶玉與賈府衆多女性角色之間複雜的關系。
《羅裳》的繁體字為「羅裳」。
在古時候,「羅裳」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古漢字寫作「羅裳」。
1. 她穿着一襲華美的羅裳,走進了宴會廳。 2. 他繡了一條精美的羅裳送給她。
組詞:綢緞羅裳、錦繡羅裳、絲綢羅裳。
近義詞:錦衣玉裳。
反義詞:樸素衣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