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價。《漢書·昭帝紀》:“夫穀賤傷農,今三輔、太常穀減賤,其令以叔粟當今年賦。”
“減賤”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不同語境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方向:
基本含義
由“減”(減少、降低)和“賤”(價格低、卑下)組合而成,字面意思為“價格降低”,常見于古代經濟政策描述。例如《漢書·昭帝紀》中記載:“夫穀賤傷農,今三輔、太常穀減賤,其令以叔粟當今年賦”,指因糧食價格過低(谷賤傷農),朝廷調整賦稅政策以應對。
語境延伸
在曆史文獻中,“減賤”多用于描述物價(尤其是糧食)下跌的情況,反映古代政府對民生經濟的幹預措施。
部分現代辭書(如)将其歸類為成語,解釋為“降低自身身價或品位,失去尊嚴”,但這種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現代對字面義的引申。需注意此解釋缺乏廣泛文獻支持。
建議在學術或古文閱讀中優先采用曆史文獻中的釋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書》原文或權威漢語言工具書。
減賤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有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減”和“賤”。
部首:減字的部首是刀,賤字的部首是貝。
筆畫:減字有五個筆畫,賤字有六個筆畫。
來源:《減賤》一詞來源于《戰國策·燕策一》。在戰國時期,燕國的國君想要增強自己的國力,就派人到齊國觀察他們的政治制度,結果回來告訴他:“國君可減期賤之輩。”意思是國君可以減少賤民的地位。後來,《戰國策》一書中描寫了這個故事,并将減賤這個詞固定下來。
繁體:減賤的繁體字是減賤。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時候減賤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減字的古字形為“剪”,賤字的古字形為“僭”。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逐漸演變為現在的形式。
例句:他因犯了錯誤,減賤了自己的形象。
組詞:減緩、減輕、賤民、賤價
近義詞:降低、貶低
反義詞:提高、尊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