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行聘禮時所緻币帛財物。《後漢書·烏桓傳》:“﹝ 烏桓 ﹞其嫁娶則先略女通情,或半歲百日,然後送牛馬羊畜,以為娉币。”
(2).古代婚禮六禮中的問名和納币。《魏書·列女傳·泾州貞女兕先氏》:“ 涇州 貞女 兕先氏 ,許嫁 彭老生 為妻,娉币既畢,未及成禮。”
“娉币”是古代婚俗中的專有名詞,具體含義可從兩方面解釋:
1. 聘禮財物
指男方在行聘禮時贈予女方的币帛、牲畜等財物。例如《後漢書·烏桓傳》記載,烏桓族嫁娶時需先“送牛馬羊畜,以為娉币”。這類財物既是婚姻約定的憑證,也體現了古代經濟交換與禮儀結合的特點。
2. 婚禮儀程
代指古代婚禮“六禮”中的“問名”(交換生辰信息)和“納币”(正式送聘禮)兩環節。如《魏書》提到“娉币既畢,未及成禮”,即指完成納币後尚未舉行正式婚禮的階段。
補充說明
該詞現代已不常用,主要用于曆史文獻或研究古代婚俗的語境中。其拼音為pīng bì,注意“娉”在此處不讀作常見讀音“pìn”,而是古音保留。
娉币是一個漢字詞語,多用于文言文中,意思是指宴請客人時所支付的禮金或代表財富的金錢。
娉币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女(nv)和貝(bei),總共有15個筆畫。
娉币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禮制。在古代,主人在宴請客人的場合,需要支付一定的金錢或財物作為賓客的禮金,以示尊重和款待。
娉币的繁體字為儳幣。
古代的娉币字寫作「儳幣」,其中的「幣」字在古代寫作「幣」而非現代的「币」。
1. 主人宴請客人時,給出了一大筆娉币,以示尊重。
2. 他希望通過大方的娉币,讓客人感受到他的慷慨和誠意。
娉賓、娉兵、娉事、娉迎、娉宴
酬贈、禮金、饋贈、贈禮、緻謝
接客、招待、待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