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與的意思、胞與的詳細解釋
胞與的解釋
“民胞物與”之省。猶言泛愛一切人與物。語出 宋 張載 《西銘》:“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蘇仲芬》:“第聖人之道,胞與為懷,故萬物并育而不相害。” 葉聖陶 《鄉裡善人》:“夫胞與之懷,聖賢所向,而君行若此,謂之鄉裡善人,誰曰不宜。”參見“ 民胞物與 ”。
詞語分解
- 胞的解釋 胞 ā 〔細胞〕生物體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主要由細胞核、細胞質、細胞膜等構成,有運動、營養和繁殖等機能。 同一父母所生的:胞兄。胞妹。同胞(a.同父母所生的;b.同一個國家或民族的人)。胞波(緬語同
- 與的解釋 與 (與) ǔ 和,跟:正确與錯誤。與虎謀皮。生死與共。 給:贈與。與人方便。 交往,友好:相與。與國(相互交好的國家)。 〔與其〕比較連詞,常跟“不如”、“甯可”連用。 贊助,贊許:與人為善。 取
網絡擴展解釋
“胞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側重,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胞與”是“民胞物與”的簡稱,源自宋代張載的哲學思想。核心内涵為:
- 泛愛一切人與物:将所有人視為同胞,萬物視為夥伴,體現儒家“仁愛”的普世關懷。
- 哲學理念:強調人與天地萬物的共生關系,如《西銘》所述:“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人民是我的同胞,萬物是我的同伴)。
二、詞源與演變
- 出處:首次出現在張載《西銘》,後成為宋明理學的重要概念。
- 簡化過程:從“民胞物與”縮略為“胞與”,常用于文學或哲學語境,表達博愛情懷。
三、使用場景
- 文學創作:如清代和邦額《夜譚隨錄》用“胞與為懷”描述聖人之道的包容性。
- 道德倡導:現代作家葉聖陶在《鄉裡善人》中以此詞贊美人物的仁德。
- 哲學讨論:涉及儒家倫理或生态哲學時,常引此詞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四、補充說明
- 常見誤讀:部分解釋(如)将其狹義理解為“兄弟情誼”,但根據高權威性來源及原文語境,其内涵更廣,涵蓋全人類與萬物。
- 現代意義:可引申為環保理念或全球化背景下的共同體意識,如“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古典思想淵源。
如需進一步了解“民胞物與”的具體哲學體系,可參考張載《西銘》原文或相關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胞與》一詞是指人與人之間的親屬關系或聯結。下面是關于該詞的一些相關信息:
胞與的拆分部首和筆畫:該詞的拆分部首是“⺼”和“與”,它是由6個筆畫組成。
胞與的來源: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其中的“胞”意為胞兄弟,表示兄弟姐妹之間的血緣關系;而“與”則表示人與人之間的親近、相互關聯。
胞與的繁體字形:在繁體字中,胞與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胞與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胞與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相似,沒有太多的變化。
胞與的例句:有很多例句可以描述胞與的意義,比如:“兄弟之間的胞與是無法割舍的。”
胞與的組詞:組詞形式包括血胞與、冰肌玉胞與、胞胎結構等。
胞與的近義詞:親屬、親戚、聯結。
胞與的反義詞:陌生、無關、疏離。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