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明達;精通。《後漢書·方術傳下·公沙穆》:“ 穆 明曉占候,乃豫告令百姓徙居高地,故 弘農 人獨得免害。”《南史·孔琳之傳》:“雖醉日居多,而明曉政事。” 清 顧炎武 《菰中隨筆》:“ 後漢 安帝 永初 五年,舉列将子孫明曉戰陣、任将帥者。”
(2).明白;清楚。 五代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記事珠》:“ 開元 中, 張説 為宰相,有人惠 説 一珠,紺色有光,名曰記事珠。或有闕忘之事,則以手持弄此珠,便覺心神開悟,事無巨細,渙然明曉,一無所忘。” 清 葉廷琯 《吹網錄·韋津誤書死》:“至《段達傳》之作 津 沒於陣,當亦是言陷沒。惟陣字不如《北史》密字之明曉。 溫公 遂作為存沒之沒解,誤謂 津 亡於陣,竟書 津 死。”
(3).指使明白、知道。 宋 蘇轍 《進論·書論》:“及至 湯 武 征伐之際,周旋反覆,自述其用兵之意,以明曉天下。”
“明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搜索結果中的權威信息,具體解釋如下:
明達、精通
指對某領域有深刻理解或掌握,常見于描述人的能力。例如《後漢書》提到公沙穆“明曉占候”,即精通天文占卜。
明白、清楚
強調對事物或道理的清晰認知。如五代《開元天寶遺事》記載“記事珠”使人“渙然明曉”,形容困惑解除後的通透感。
使明白、告知
作為動詞使用,意為讓他人知曉。例如宋代蘇轍提到通過陳述用兵意圖“以明曉天下”。
“明曉”既可描述對知識的精通(如占候、戰陣),也可表達對事物的清晰認知或傳遞信息的行為。其含義隨語境變化,需結合具體文例分析。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開元天寶遺事》等古籍。
《明曉》是一個常用詞語,其意思是指清楚明了、了解透徹的意思。
《明曉》這個詞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左邊的部分是“日”字的“月”旁,表示光亮;右邊的部分是“另”字,表示同一個意義。
《明曉》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4畫。
《明曉》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明明上下》中,意思是指明亮、光明的樣子。後來引申為理解、了解、明了的意思。
《明曉》的繁體字為《明曉》。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明曉》古時候的寫法為“暝曉”。
1. 孩子聰明,上課的内容他總是能迅速明曉。 2. 經過多次講解,大家都對這個問題明曉了。
明曉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成一些詞語,例如:
- 明曉不明:表示看似明了,實際上卻不夠了解。
- 明曉滿盤:表示對整個局勢或形勢了然于胸。
明曉的近義詞包括:
- 了解:表示對一件事物或某人有清楚的認識。
- 知道:表示對某事物的信息掌握和了解。
明曉的反義詞為:
- 模糊:表示對某事物缺乏清晰的認識和了解。
- 不解:表示對某事物一無所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