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莎菲女士的日記的意思、莎菲女士的日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莎菲女士的日記的解釋

中篇小說。丁玲作。1928年發表。莎菲是五四浪潮中的叛逆女性,痛恨和蔑視一切,卻沒有找到正确的道路。患了肺病後,便放縱自己的感情,她追求南洋華僑淩吉士,卻又鄙視他卑劣的靈魂,終于陷于痛苦的掙紮之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莎菲女士的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中具有标志性意義的日記體小說,由作家丁玲創作于1928年。該作品以第一人稱視角展開,通過主人公莎菲的34篇私密日記,呈現了五四運動後新女性在情感、身體覺醒與時代困境中的複雜心理。從漢語詞典角度解析,标題中"女士"指代受過新式教育的知識女性,"日記"作為文體形式,具有真實性與内省性雙重特質,符合《現代漢語詞典》對"日記"定義為"每日記錄個人見聞感受的文體"(商務印書館,第7版)。

作品核心聚焦三個層面:

  1. 女性意識覺醒

    莎菲對兩性關系的矛盾态度,既渴望靈肉統一的愛情,又抗拒傳統婚姻束縛,體現了五四時期"新女性"的獨立訴求。學者王瑤在《中國新文學史稿》中指出,這一形象"突破傳統閨秀書寫,展現女性主體性建構的陣痛"(北京大學出版社,1953年)。

  2. 心理現實主義手法

    小說采用意識流與内心獨白交織的叙事方式,契合《文學理論詞典》中"心理寫實主義"的定義,即"通過細膩心理刻畫反映社會現實"(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莎菲在肺病隱喻下的情感掙紮,構成對封建倫理與男權社會的雙重解構。

  3. 時代精神投射

    日記中反複出現的"虛無""煩悶"等關鍵詞,在《漢語大詞典》中分别釋義為"空虛不實"與"心煩意亂",精準對應1920年代知識青年在傳統崩塌後的精神迷惘。文學評論家夏志清認為,這種情緒"折射出整個時代價值重構過程中的集體焦慮"(《中國現代小說史》,耶魯大學出版社,1961年)。

該作品現存最早版本收錄于1928年《小說月報》,上海圖書館藏有初版珍本。202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新版校注本(ISBN 978-7-02-018123-5)包含丁玲創作手記等珍貴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莎菲女士的日記》是丁玲于1928年發表的日記體短篇小說,通過女性視角展現了五四運動後知識青年的精神困境,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以下是綜合解析:

一、核心内容

  1. 故事主線
    以肺病患者莎菲的日記形式展開,記錄了她與兩位男性的情感糾葛:

    • 葦弟:性格懦弱但深愛莎菲,因缺乏陽剛之氣被拒絕();
    • 淩吉士:外表俊美但靈魂庸俗,莎菲既被其吸引又痛恨其卑劣本質,最終在親吻後決然離開()。
  2. 社會背景
    設定于1920年代末大革命失敗後的中國,新舊思想激烈碰撞。莎菲作為逃離封建家庭的女性,既渴望自由戀愛,又陷入找不到出路的苦悶()。

二、主旨思想

三、人物解析

四、文學價值

這部作品既是女性自我意識的宣言書,也是時代轉型期的精神檔案。莎菲的“苦悶”不僅源于愛情幻滅,更映射了五四退潮後青年知識分子普遍的精神危機。

别人正在浏覽...

昂頭挺胸腌臜悲劇繃臉庇覆秉旄仗钺避權避位察勘産婆齒殲出車殄寇辭觀大章車帝輔砥京鬥将飜湧騑服飛鴻沸渖綱領歌堂昏愚貨主簡拔簡斥膠杯極稱兢兢幹幹井中視星筋液九盤君子螺書履屐間蒙須母後南北人聘物切儗岐婆三思台上義神行懾氣視為寇雠雙鵶蜀莊絲帛天地主推展托腔魏碑浯溪賢聖枭将箫籁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