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述人物品行的文章。狀,文體名。《三國志·魏志·傅嘏傳》:“案品狀則實才未必當,任薄伐則德行未為敍。”《晉書·孫楚傳》:“ 楚 與同郡 王濟 友善。 濟 為本州大中正,訪問銓邑人品狀,至 楚 , 濟 曰:‘此人非卿所能目,吾自為之。’乃狀 楚 曰:‘天才英博,亮拔不羣。’”
“品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對人物品行的記錄與評價。以下是詳細解釋:
“品狀”指記述人物品行的文章,其中“狀”為古代文體的一種,常用于官方或正式場合的人物評述。該詞多見于史書及古代文獻,如《三國志》《晉書》等,用于對官員或士人德行的總結與推薦。
品狀通常語言簡練,注重客觀性與概括性,内容集中于人物的核心特質(如德行、才能、政績等),具有鮮明的實用性和規範性。
“品狀”是古代用于人物評價的文體,兼具記錄與選拔功能,反映了傳統社會對德行的重視。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三國志》《晉書》等史書原文。
「品狀」是一個中文詞彙,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品」和「狀」。這兩個字都是常用字,分别是由不同的部首和筆畫組成。
「品」字的部首是「口」,意為口味、品質,它是一個4畫的字;「狀」字的部首是「犬」,意為形狀、狀态,它是一個7畫的字。
「品狀」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品狀」指的是一種對物品或事物特定方面的描述,以表達對其品質或狀态的評價。
在繁體字中,「品狀」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品狀」這個詞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仍然保持了相同的意義。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因地域和時代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以下是一些關于「品狀」的例句:
1. 他對這個酒的品狀評價非常高。
2. 這件衣服的品狀很好,質量上乘。
3. 我們需要仔細觀察産品的品狀,以确定它的質量。
除了「品狀」之外,還有一些相關的詞彙:
1. 「品格」:指個人的品德、品質。
2. 「形狀」:指事物的外形、輪廓。
3. 「狀态」:指事物的情況、狀況。
在意義上與「品狀」相反的詞彙是:
1. 「惡劣」:指品質或狀态差劣。
2. 「糟糕」:指品質或狀态很差。
總而言之,「品狀」一詞用來描述對物品或事物特定方面的評價,表達其品質或狀态的好壞。有關字的拆分、來源和寫法以及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解釋已在前文中給出。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