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品狀的意思、品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品狀的解釋

記述人物品行的文章。狀,文體名。《三國志·魏志·傅嘏傳》:“案品狀則實才未必當,任薄伐則德行未為敍。”《晉書·孫楚傳》:“ 楚 與同郡 王濟 友善。 濟 為本州大中正,訪問銓邑人品狀,至 楚 , 濟 曰:‘此人非卿所能目,吾自為之。’乃狀 楚 曰:‘天才英博,亮拔不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品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1. 本義:對人的品行、才能的評語和叙述

    • 這是"品狀"最核心的含義。"品"指品評、評定(人的品德、才能等級),"狀"指陳述、描繪(具體表現)。合起來指對一個人的道德品質、能力才幹等方面進行評價和描述的書面文字。在古代,尤其指官方或權威人士對人才進行的考核評語。
    • 來源依據: 《漢語大詞典》對"品狀"的解釋為:"指品評德行、才能的叙狀。"(羅竹風 主編. 漢語大詞典.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86-1993.)
  2. 引申義/曆史背景:特指魏晉南北朝時期選拔官吏的評語

    • 在中國古代,特别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的"九品中正制"(或稱"九品官人法")中,"品狀"是一個關鍵環節和正式文件。由各州郡的"中正官"負責品評本地人才,将人才分為九個等級(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并撰寫"狀",即對該人才德行、才能、家世的具體評語。這個評定等級(品)和評語(狀)的合稱就是"品狀",是朝廷選官授職的重要依據。
    • 來源依據: 《辭海》在解釋"九品中正制"時指出:"州郡設中正官,負責品評人物,分為九品,作為選任官吏的依據。品評主要考慮家世、才德,并寫出'狀'(評語)。"(夏征農, 陳至立 主編. 辭海.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9.) 這裡的"品"和"狀"的結合,即構成了"品狀"在該曆史背景下的特定含義。

"品狀"一詞,核心在于對人物(尤其是德行、才能)的評價和描述。其基本含義是品評人物并寫下的評語。在特定的曆史語境(魏晉南北朝)下,它特指"九品中正制"中由中正官評定人才等級并撰寫的官方評語文件,是當時重要的選官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品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對人物品行的記錄與評價。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品狀”指記述人物品行的文章,其中“狀”為古代文體的一種,常用于官方或正式場合的人物評述。該詞多見于史書及古代文獻,如《三國志》《晉書》等,用于對官員或士人德行的總結與推薦。

二、構成解析

    • 本義為“等級”“種類”,引申為對人物德行、才能的評定(如“人品”“品評”)。
    • 指文體名,用于陳述人物事迹或特點,類似現代的“評語”或“鑒定書”。

三、曆史應用

四、文體特點

品狀通常語言簡練,注重客觀性與概括性,内容集中于人物的核心特質(如德行、才能、政績等),具有鮮明的實用性和規範性。


“品狀”是古代用于人物評價的文體,兼具記錄與選拔功能,反映了傳統社會對德行的重視。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三國志》《晉書》等史書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白圜不彀參正長鈚儳路乘舋陳見蹙擊村僻蹈矩循規雕顔鬥聚蜚蓬負闆格不住龔行天罰鲑冠桂觞固體物理學還屦話裡帶刺腳力人剿殺幾兒金丹緊俏寄怨局外之人開明獸廉冒斂霧龍裳羅紋紙率志眉尖眼尾缪戾甯親牛角之歌強文假醋遣嫁遷情七覺傾重麴蘖取證垧牧神儀十進對數爽儁説劒書素泰米爾語天韻恌輕脫悶宛駒壝宮尾鬣纖茸戲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