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状的意思、品状的详细解释
品状的解释
记述人物品行的文章。状,文体名。《三国志·魏志·傅嘏传》:“案品状则实才未必当,任薄伐则德行未为敍。”《晋书·孙楚传》:“ 楚 与同郡 王济 友善。 济 为本州大中正,访问銓邑人品状,至 楚 , 济 曰:‘此人非卿所能目,吾自为之。’乃状 楚 曰:‘天才英博,亮拔不羣。’”
词语分解
- 品的解释 品 ǐ 物件:物品。产品。赠品。战利品。 等级,种类:品名。品类。品色。品位。 性质:品质。品行(妌 )。品节(指人的品行节操)。人品。 体察出好坏、优劣等:品评。品第(品评优劣而定其等级)。品味(品
- 状的解释 状 (狀) à 形容,样子:状貌。奇形怪状。 情况,情形:状况。病状。现状。 叙述,描写:状语。状其事。写情状物。 旧时叙述事件的文辞:行状。诉状。供状。 特种格式的凭证:奖状。委任状。 笔画数:;
专业解析
"品状"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
本义:对人的品行、才能的评语和叙述
- 这是"品状"最核心的含义。"品"指品评、评定(人的品德、才能等级),"状"指陈述、描绘(具体表现)。合起来指对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能力才干等方面进行评价和描述的书面文字。在古代,尤其指官方或权威人士对人才进行的考核评语。
- 来源依据: 《汉语大词典》对"品状"的解释为:"指品评德行、才能的叙状。"(罗竹风 主编. 汉语大词典.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86-1993.)
-
引申义/历史背景:特指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的评语
- 在中国古代,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或称"九品官人法")中,"品状"是一个关键环节和正式文件。由各州郡的"中正官"负责品评本地人才,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并撰写"状",即对该人才德行、才能、家世的具体评语。这个评定等级(品)和评语(状)的合称就是"品状",是朝廷选官授职的重要依据。
- 来源依据: 《辞海》在解释"九品中正制"时指出:"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品评人物,分为九品,作为选任官吏的依据。品评主要考虑家世、才德,并写出'状'(评语)。"(夏征农, 陈至立 主编. 辞海.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 这里的"品"和"状"的结合,即构成了"品状"在该历史背景下的特定含义。
"品状"一词,核心在于对人物(尤其是德行、才能)的评价和描述。其基本含义是品评人物并写下的评语。在特定的历史语境(魏晋南北朝)下,它特指"九品中正制"中由中正官评定人才等级并撰写的官方评语文件,是当时重要的选官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品状”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对人物品行的记录与评价。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品状”指记述人物品行的文章,其中“状”为古代文体的一种,常用于官方或正式场合的人物评述。该词多见于史书及古代文献,如《三国志》《晋书》等,用于对官员或士人德行的总结与推荐。
二、构成解析
- 品
- 本义为“等级”“种类”,引申为对人物德行、才能的评定(如“人品”“品评”)。
- 状
- 指文体名,用于陈述人物事迹或特点,类似现代的“评语”或“鉴定书”。
三、历史应用
- 官员选拔:如《晋书·孙楚传》记载,王济为孙楚撰写品状时称其“天才英博,亮拔不羣”,以此作为人才举荐的依据。
- 德行记录:通过品状对人物的品德、才能进行系统评价,成为古代铨选(选拔任用)制度的重要参考。
四、文体特点
品状通常语言简练,注重客观性与概括性,内容集中于人物的核心特质(如德行、才能、政绩等),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规范性。
“品状”是古代用于人物评价的文体,兼具记录与选拔功能,反映了传统社会对德行的重视。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三国志》《晋书》等史书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桉牍庵子背灶别有风味采茶曹参常数赤章大真顿入敦雅法力无边菲律宾大学封宠浮利黄狐滹沲虎据龙蟠家菊角弓嘉树接踵而至鸡飞蛋打寂天寞地畯良考终命昆山片玉裤筒劳尊敛翼凌制柳翠井梅河豚旁光千变万轸戚眷钦定蜻虰求容柔功杓口少勋煞时间师祭收礼首尾两端书槁疏眉朗目私车索用酥酡擡举苔晕同休共戚涂长望退免颓云无寥赖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