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遣像;神像。 南朝 齊 王儉 《高帝哀策文》:“感容臺之罷禦,哀恭館之不臨,仰神儀而邈絶,視區物而增陰。”
(2).神情儀表。 南朝 陳 徐陵 《陳文皇帝哀冊文》:“聽 茂陵 之鐘鼓,抱 喬陽 之劒舄;雖髣髴於神儀,終纏6*綿以號擗。”《南史·隱逸傳下·陶弘景》:“及長,身長七尺七寸,神儀明秀,朗目疎眉。”《北史·楊愔傳》:“ 愔 辭氣溫辯,神儀秀發,百僚觀聽,莫不悚動。”
(3).泛指狀貌。 金 趙秉文 《谒北嶽》詩:“四大神儀一,羣山 太茂 尊。”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神儀漢語 快速查詢。
“神儀”是一個具有多層含義的漢語詞彙,主要可從以下三方面解釋:
指神像或遣像
多用于描述宗教或祭祀場景中的神祇塑像、畫像。例如:“堂子立杆大祭神儀”中的“神儀”即指祭祀儀式中的神像。
形容人的神情儀表
側重表現人的精神風貌、氣質儀态。如《南史》中記載陶弘景“神儀明秀,朗目疏眉”,即通過“神儀”刻畫其出衆的儀容。
泛指狀貌或整體形象
可擴展用于描述事物的外觀特征,如金代趙秉文《谒北嶽》中“四大神儀一”,将山嶽的宏偉形貌喻為“神儀”。
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文學創作或曆史研究,例如描寫人物“權奇風骨,朗澈神儀”(例句),或影視劇開鏡拜神儀式。
注意:個别非權威來源(如、6)提出“神往”或“想見一面”等引申義,但未見于古籍記載,建議以傳統釋義為準。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神儀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神奇的儀器或器物。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示”(shì)部,右邊是“申”(shēn)部。示部表示神聖的意義,申部則表示擡頭仰望。神儀的筆畫數共有10筆。
神儀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易經》中,原指用來蔔筮預測神聖事物的儀器。後來,神儀逐漸擴展了含義,泛指任何神奇的儀器或設備。
神儀的繁體字是「神儀」。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一些變化,神儀的古代寫法中,示部的上半部分常常寫成“礻”(shì),下半部分是“申”(shēn)部。這樣的寫法使得整個字形更加複雜,形象地表達了神聖儀器的意義。
1. 他使用了一件神儀,成功地破解了密藏的謎題。
2. 那座廟宇中供奉着一尊以神儀為主題的雕像。
神儀瑞兆、神儀下降、神儀異兆、神儀神化
近義詞:奇器、神器、神秘裝置
反義詞:凡器、普通儀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