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桑扈。鳥名。《爾雅·釋鳥》:“桑鳸,竊脂。” 郭璞 注:“俗謂之青雀,觜曲,食肉,好盜脂膏,因名雲。”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禽三·桑鳸》:“鳸意同扈,止也。《左傳》 少皞氏 以鳥名官,九鳸為九農正,所以止民無淫也。桑鳸乃鳸之在桑間者,其觜或淡白如脂,或凝黃如蠟,故古名竊脂,俗名蠟觜,淺色曰竊。 陸璣 謂其好盜食脂肉,殆不然也。”參見“ 桑扈 ”。
“桑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涉及鳥類名稱及文化釋義,具體解釋如下:
桑鳸是雀科動物黑頭蠟嘴雀(學名:Eophona personata)的别稱,也寫作“桑扈”。其名稱與習性相關:因常在桑樹間活動,且喙部顔色淺白或蠟黃而得名。《爾雅·釋鳥》記載:“桑鳸,竊脂”,郭璞注稱其“俗謂之青雀,觜曲,食肉”。
早期文獻(如《爾雅》注)認為桑鳸“盜食脂肉”,但後世學者(如李時珍、丘光庭)指出此為誤傳,實因喙色似脂而得名。另有同名昆蟲“桑扈”(桑尺蠖),需根據上下文區分。
如需進一步考據,可參考《爾雅》《本草綱目》及《兼明書》等古籍原文。
桑鳸是一個古漢語詞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桑”和“鳸”。它具有多個含義和解釋,下面将詳細介紹。
“桑”字是由木字旁和豐字旁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0,屬于中等偏多的字。而“鳸”字則由魚字旁和翏字旁組成,總筆畫數為18,屬于較為複雜的字。
“桑鳸”的來源不太明确,但它在文獻中的出現頻率較低。因此,對于它的具體來源,目前還沒有确切的解釋和記錄。而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桑鳩」。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隨着不同的時代而有所變化。據研究,古時候的“桑鳸”字寫作「桒鳩」,而後來經過演變與修正,變成現代的樣子。
1. 他的歌聲如同桑鳸般優美動聽。
2. 桑鳸是民間傳說中的一種神禽。
桑鳸這個詞在日常使用中通常不與其他詞組合,較少作為構詞成分出現。
當前尚無已知的與桑鳸意思相近的單獨詞彙。
因為“桑鳸”意義比較模糊,難以确定其全面的含義,故目前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