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衍曠蕩”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注音:píng yǎn kuàng dàng
結構:由“平衍”與“曠蕩”兩個并列詞組成,均為形容詞性短語,四字格成語(ABCD式)
出處:最早見于東漢張衡的《南都賦》:“上平衍而曠蕩,下蒙籠而崎岖。”
平衍
指地勢平坦廣闊,如“土地平衍,一望無際”。引申為人的心胸坦蕩豁達。
曠蕩
形容兩種意境:
該成語屬于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多用于文學創作或特定語境。如需更多例句或近義詞(如“豁達大度”“海納百川”),可參考成語詞典來源。
《平延曠蕩》是一個詞語,形容景物的空曠、遼闊、廣闊。它表達了一種寬廣無垠、遼闊廣大的意境。
《平延曠蕩》這個詞的部首拆分為“山”和“艹”。筆畫數分别是5、14、13、11。
《平延曠蕩》的來源比較複雜,它是從《詩經·大雅·文王》中的一首詩中引申而來的。這首詩描繪了文王治理下的國家繁榮富饒和社會祥和安定的景象,同時也呈現了廣袤的土地和延綿的山川,因此有了“延曠蕩”的形容。
繁體字寫法為「平延曠蕩」。
古時候對于《平延曠蕩》的寫法沒有統一規定,一般使用篆書或隸書進行書寫,字形可能略有變化。
1. 這片大草原是如此平延曠蕩,讓人感到心曠神怡。
2. 高高的山川、遼闊的草原,組成了一幅平延曠蕩的壯美畫卷。
平緩、延伸、曠野、蕩滌
廣闊、空曠、浩渺、遼闊
狹窄、狹小、狹隘、狹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