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中思慮。 唐 李公佐 《謝小娥傳》:“餘遂請 齊公 書於紙,乃憑檻書空,凝思默慮。”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審鞫》:“其潛圖默慮,人孰得而知之。”
默慮是漢語複合詞,由“默”與“慮”二字組合而成,指心中暗自思考、不顯露于外的深沉思慮。以下從詞典釋義、字源解析及用法示例三方面詳細闡釋:
核心含義
默慮指不通過言語或行動外顯,僅在内心進行的缜密思考與謀劃。強調思維的隱蔽性與深度,常見于描述人物内心活動或決策過程。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第12卷,第987頁。
詞性特征
屬動詞性複合詞,多用于書面語及文學語境,含莊重色彩。近義詞包括“默思”“潛謀”,反義詞如“直言”“喧議”。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919頁。
默(mò)
本義為“閉口不言”,《說文解字》釋為“犬暫逐人也”,後引申為“靜寂無聲”。在“默慮”中強調思維的無聲狀态。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清嘉慶刻本。
慮(lǜ)
甲骨文象“思忖之形”,《說文》釋為“謀思也”,指周密籌劃。在複合詞中承擔“思考”義項的核心。
來源:《漢字源流精解字典》,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412頁。
古代文獻
“默慮安危之機,以定天下大計。”
——《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宋代儒學語錄)
此處凸顯決策者于靜默中權衡重大事務的智慧。
現代語境
如:“他默慮良久,終未吐露心中計劃。” 體現個體在沉默中完成複雜思維過程的狀态。
文獻參考
“默慮”并非現代漢語中的常用詞彙,目前未在權威詞典或文獻中發現标準釋義。根據字面含義可拆解分析如下:
字義拆分
組合推測 兩字結合可能表示“在沉默中思考”或“隱秘地謀劃”,帶有一種不表露于外的深度思慮狀态,類似“默思”“靜慮”等詞。
可能誤寫提示 若為筆誤,可參考以下相近詞: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或确認是否為生造詞、古語、方言用法。如需進一步分析,請補充例句或出處。
暗門把釣幫套拔徙标籤碧紗帛畫財制搓擦打磨旋鄧稼先敵害定勝豆芽兒端盒碓挺嘴鈍學累功耳根清淨騑騑飛龍在天飛鳥告托挂履管城公故态複萌駭惋黃圜椒德擊潰驚懾近況跬行郎位老郎理發旒蘇落伽辟邪樹遷寵畦戶卻老曲水流觞祛逐榮福塞外三台神慮試技是勿绶帶米書劍飄零司房送粥條職提刀讬胎挖東牆補西牆萬耑問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