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晡時擊鼓。指晡時。《陳書·儒林傳·沉洙》:“《漢書·律曆》, 何承天 、 祖沖之 、 暅之 父子《漏經》,并自關鼓至下鼓、自晡鼓至關鼓,皆十三刻,冬夏四時不異。”
“晡鼓”是古代時間制度中的特定概念,需拆解為“晡”和“鼓”兩部分理解:
晡
指申時,即下午3點至5點。古代将一天分為十二時辰,晡時是白天的最後一個時段。
鼓
此處指報時信號。古代通過擊鼓(或敲鐘)劃分時段,如“晨鐘暮鼓”。根據《釋名》記載,鼓聲具有“廓也,張皮以冒之”的形制特征,且常用于時間提示。
晡鼓的完整含義
即晡時(申時)擊鼓報時的信號,用于提醒人們當前時段。這種制度與“一鼓一更”的夜間報時方式類似,但晡鼓專指白天的申時信號。
注:晡鼓屬于古代計時術語,現代已不常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詩詞中。
晡鼓(bū gǔ)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古代黃昏時敲鼓。它用于形容昏暗時分,是黃昏時鼓聲的意象。
拆分部首和筆畫:晡鼓的拆分部首是日(rì)和鼓(gǔ),部首日表示與太陽有關的事物,鼓表示樂器。
晡鼓的總筆畫數是15畫。
來源:晡鼓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大司農》一篇中。
繁體:晡鼓的繁體字是「晡鼓」。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寫法有許多變化,但晡鼓的寫法一直相對穩定。古代的晡鼓寫作「晡鼓」,和現代漢字寫法相同。
例句:夕陽西下,晡鼓聲清脆悠揚。
組詞:晡鼓音(bū gǔ yīn),晡鼓聲(bū gǔ shēng)。
近義詞:黃昏、暮鼓、昏鼓。
反義詞:黎明、清晨、旭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