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坑儒谷的意思、坑儒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坑儒谷的解釋

秦始皇 坑殺儒生之處。故址在今 陝西 臨潼縣 城西南十公裡之 洪慶村 。 宋 樂史 《太平寰宇記·關西道三·昭應縣》:“ 坑儒谷 在縣東南五裡。 始皇 以 驪山 溫處令人冬月種瓜,招天下儒者議之,各説不同,因發機陷之。 唐玄宗 改為 旌儒鄉 ,立 旌儒廟 , 賈至 為碑文。”按,今 唐 刻 旌儒廟 碑已毀,僅存殘破的 唐 刻儒生石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坑儒谷是秦代曆史事件的重要遺址,指秦始皇為鎮壓儒生言論而大規模坑殺儒生的地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詞義解析

  1. 「坑」

    本義指窪陷的地洞,此處作動詞,意為「活埋」。據《說文解字》載:「坑,塹也,從土亢聲」,引申為坑殺之刑。

  2. 「儒」

    指儒家學者,先秦時期以孔子學說為核心的學派門徒。《周禮·天官》注:「儒,諸侯保氏有六藝以教民者」。

  3. 「谷」

    地形稱謂,《爾雅·釋水》:「水注谿曰谷」,此處特指骊山北麓一處峽谷地貌。

二、曆史事件背景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因方士侯生、盧生譏諷始皇并逃亡,引發「焚書坑儒」事件。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載:

「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鹹陽。」

後世學者考證,實際坑儒地點位于鹹陽外骊山溫谷(今陝西臨潼洪慶堡),唐代改稱「坑儒谷」。

三、地理與文化象征

  1. 遺址定位

    唐代《括地志》明确記載:「坑儒谷在雍州新豐縣西南,漢武帝時為思鄉廟」。今臨潼區存清代「坑儒谷」碑刻及祭祀遺迹(來源:《陝西通志·古迹》)。

  2. 文化隱喻

    自漢代起,「坑儒谷」成為文化專制符號。王充《論衡》痛斥:「燔詩書,起淳于越之谏;坑儒士,起自諸生為妖言」,後世常用以警示思想壓迫之禍。

四、學術争議與考辨

  1. 人數争議

    《史記》記460餘人,衛宏《诏定古文尚書序》稱700人,東漢《文獻通考》考訂為「四百六十八人」(來源:馬端臨《文獻通考·學校考》)。

  2. 性質再探

    現代研究指出,被坑者多為方術之士,但秦始皇「以儒标目」定罪,實為震懾六國遺民(來源:翦伯贊《秦漢史》)。

五、遺産保護現狀

今坑儒谷遺址為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設有紀念展館,出土秦代刑具及骨骸印證史實(來源:臨潼區文物局2023年考古簡報)。


參考文獻典籍

  1. 許慎《說文解字》
  2. 《周禮注疏》(鄭玄注)
  3. 司馬遷《史記·卷六》
  4. 清代《陝西通志》
  5. 王充《論衡·語增篇》
  6. 馬端臨《文獻通考》
  7. 翦伯贊《秦漢史》
  8. 《臨潼區文物局:坑儒谷遺址保護報告》(2023)

網絡擴展解釋

“坑儒谷”是中國古代曆史事件“焚書坑儒”的重要發生地,其解釋需結合地理位置、曆史背景及文化含義:

  1. 地理位置
    根據史料記載,坑儒谷位于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西南約10公裡的洪慶村一帶()。部分早期資料(如)誤将其标注為河南新鄭市,但權威文獻及考古研究均指向陝西臨潼。

  2. 曆史事件背景
    該地因秦始皇“坑儒”事件得名。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因方士盧生等人求仙失敗後逃亡,遷怒于儒生,以“妖言惑衆”罪名活埋460餘人()。提到一個傳說:秦始皇曾命人在骊山冬季種瓜,誘騙儒生讨論“逆天而行”之罪,借機坑殺,但此說法多見于野史。

  3. 詞義延伸與現代意義
    原指具體曆史事件發生地,後衍生為“迫害知識分子”的象征()。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批判壓制思想自由的行為。

  4. 相關遺迹與紀念
    唐代曾在此建旌儒廟,立碑紀念被坑儒生,現僅存殘破石像()。今洪慶溝一帶仍被視為曆史遺址。

注意:關于坑儒谷的具體細節,不同文獻存在傳說與史實的差異,建議參考《史記》等正史及權威考古研究獲取更準确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白纛長生祿位雌風篡竊錯采瞪眄吊環低氣都人子貳心番禍菲陋焚典坑儒寒中懷鬼胎惛沮惑意胡頭槳闆将本求利接風洗塵經資桊桊絶倒煉焦爐斂袖利欲熏心爐炭盲求免梏谟觞幕府書廚南直刨根兒跑灘皮箧破産錢財煔煔起面犬牙交錯日稷厍狄識文斷字绶草斯巴達克同盟司掌粟斯台甫騰褒頭正團牌望風而遁輼涼無死遐苗賢身貴體亵服諧噱息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