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生殺予奪的意思、生殺予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生殺予奪的解釋

[hold power over sb.’s life and death] 形容統治者的權力極大,可以隨意決定人的生死

生殺予奪,惟其所欲

詳細解釋

語本《周禮·春官·内史》:“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詔王治。一曰爵……五曰殺,六曰生,七曰予,八曰奪。”後以“生殺予奪”指有權勢的人所掌握的能任意處置人民生命財産的權力。 唐 杜牧 《上宣州崔大夫書》:“今藩鎮之貴,土地兵甲,生殺予奪,在一出口。” 宋 蘇洵 《上皇帝書》:“其一境之内,所以生殺予奪富貴貧賤者,皆自我制之。” 明 王世貞 《鳳洲雜編》卷二:“大抵今日之事,為權奸之勢所脅……自天子以下,惟其言之聽,生殺予奪,惟其所欲。” 續範亭 《追悼*********之死想到一切人之死》:“在農奴制度、封建制度之下,苛政殺6*人非常厲害,生殺予奪操之君主。”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生殺予奪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生殺予奪"是漢語中的經典四字成語,其核心含義指掌控他人生命、財産及命運的決定權。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釋義,該成語包含雙重語義結構:"生殺"指對生命的存續或終結具有裁決權,"予奪"則指對財物或權益的授予與剝奪。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漢語大詞典》修訂版指出該成語最早可追溯至《周禮》記載的古代司法體系,其中"生殺"對應刑律中的死刑裁量權,"予奪"則源于先秦時期君主對封地的分配與收回制度。戰國時期法家典籍《商君書》中"人主擅操生殺予奪之柄"的表述,奠定了該成語的政治權力象征意義。

在現代漢語語境中,《現代漢語詞典》特别強調該成語常用于描述對他人命運的絕對控制,如:"封建時代的地方官掌握着轄區百姓的生殺予奪大權"。其語義重心已從具體司法權延伸至對整體命運的主宰,多用于批判性語境以警示權力濫用現象。

典型用法結構呈現為"掌握/操縱+生殺予奪+(大權)"的動賓搭配模式,《漢語大詞典》收錄的現代文學範例顯示,該成語常與"命運""資源分配"等抽象概念形成語義關聯,例如茅盾《子夜》中"金融資本家掌握着實業界的生殺予奪"的經典表述。

網絡擴展解釋

“生殺予奪”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統治者或有權勢者掌握對他人生命、財産的絕對控制權。以下為詳細解釋:

詞義分解

核心含義

指統治者或當權者能夠隨意決定他人的生死、賞罰,體現絕對的權力掌控。


用法與出處

  1. 出處

    • 最早見于《周禮·春官·内史》:“五曰殺,六曰生,七曰予,八曰奪。”;
    • 唐代杜牧《上宣州崔大夫書》中也有引用:“生殺予奪,在一出口。”。
  2. 使用場景

    • 多用于描述古代君主、暴君或專制統治者對臣民的絕對控制權,含貶義;
    • 例句:

      “暴君大權在握,生殺予奪全憑一己喜怒。”
      “在封建王朝,帝王對臣民有生殺予奪之權。”。


注意事項

若需更多例句或用法分析,可參考古籍文獻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辨說兵钤不可估量補蓺測量标志谄邪闡幽抉微齒痕出綸賜惠錯绮東蒙客峨峨泛查夫子牆工墨關解海員豪吏鶴鳴山瘊子甲畫院膠饧幾端金荊君權國鳢鮬臨歧流箭流行歌曲厖然面面俱圓難虧甯息弄濤耦立龐駮片鱗碎甲鋪疊欽賢窮軍人類渣滓乳汁山戎十洋錦水鄉說不去四帶宿訟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土地爺紋理窩憋五觳香脫兒相字小腳小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