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代文武官员朝班位次之标识,以金属为之,状如山形,故称。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六:“ 太和殿 墀品级山,鐫正一品至九品,文左武右,合正从计之,为行四,为数三十有六……即 宋 人排班石遗制,惟今笵金为山形,为差别耳。”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石位》:“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云:‘国朝 垂拱殿 常朝,班有定制,故庭下皆著石位……’按,石位之制,即今品级山所由昉歟!”
“品级山”是清代用于标识官员朝班位次的礼仪器物,具体解释如下:
品级山是清代官员在太和殿等重要典礼中排列班次的标识物,通过金属铸造的山形物件标明官员的品级和站位,确保朝会秩序井然。其名称来源于形状如山的造型和品级标识功能。
品级山沿袭了宋代“排班石”的传统,但清代改用金属铸造,并在形制上进一步规范化。文献记载其摆放于太和殿丹墀(台阶)两侧,文官列左、武官列右,共72座(每侧两行,每行18座),涵盖所有正从九品等级。
清代学者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中提到,品级山“鐫正一品至九品,文左武右……即宋人排班石遗制”,印证了其历史渊源和实际使用场景。
品级山是清代等级制度的具象化体现,兼具礼仪功能与象征意义。其设计和摆放规则反映了古代官僚体系的森严秩序,也是研究清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实物参考。
品级山,是一个比喻性词语,在日常生活中用来形容洞察力、鉴别能力非常高的人。它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分析问题、辨别真伪、判断认识的能力上非常优秀。
品级山这个词可以拆分为:“品”、“级”和“山”三个部分。
部首:品(口部)级(纟部)山(山部)
笔画:品(7画)级(6画)山(3画)
品级山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子罕篇》中,其中的“明达而识前后矣,斯品级矣”一句被后人引用并形成了这个比喻。在繁体字中,品级山的写法保持不变。
古时候汉字写法的确切详情需要详细研究残碑,但可以确定的是,品级山在古代的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只是书写风格可能稍有不同。
1. 他对时事的了解非常深刻,可谓是品级山。
2. 面对复杂的局面,他能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真是品级山啊。
1. 品物:指鉴别事物品质的能力。
2. 级差:表示等级之间的差别。
3. 山峰:指山的高峰部分。
1. 慧眼识珠
2. 慧眼
3. 识货
1. 迟钝
2. 愚笨
3. 盲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