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级山的意思、品级山的详细解释
品级山的解释
清 代文武官员朝班位次之标识,以金属为之,状如山形,故称。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六:“ 太和殿 墀品级山,鐫正一品至九品,文左武右,合正从计之,为行四,为数三十有六……即 宋 人排班石遗制,惟今笵金为山形,为差别耳。”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石位》:“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云:‘国朝 垂拱殿 常朝,班有定制,故庭下皆著石位……’按,石位之制,即今品级山所由昉歟!”
词语分解
- 品的解释 品 ǐ 物件:物品。产品。赠品。战利品。 等级,种类:品名。品类。品色。品位。 性质:品质。品行(妌 )。品节(指人的品行节操)。人品。 体察出好坏、优劣等:品评。品第(品评优劣而定其等级)。品味(品
专业解析
品级山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一种特殊陈设,特指在重要典礼(如大朝会)时,置于宫殿御道或丹陛之上的小型山形装饰物,其核心功能是标示官员朝见皇帝时应站立的等级位置。
-
核心定义与功能:
- 标示品级序列:品级山是依据官员的品级(古代官员的等级制度,如一品至九品)预先设定的位置标记物。其形制通常为小型山峦造型,可能由金属(如铜)或木质制成,排列在御道两侧或丹陛之上。
- 规范站位秩序:在举行盛大的朝会仪式时,文武百官需严格按照各自的官阶品级,站立在对应的“品级山”之后或之旁,以此确保朝班行列的秩序井然级分明。这体现了古代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其作用类似于现代会议或典礼中的名牌或站位标识线,但具有特定的礼仪象征意义和等级标识功能。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
-
历史背景与应用场景:
- 品级山主要盛行于明清两代,是宫廷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紫禁城内举行诸如元旦、冬至、万寿节(皇帝生日)等重大典礼时,会陈设品级山。
- 它们通常被放置在太和殿(金銮殿)前的丹陛(台阶)上或御道两侧。文官列于御道东侧,武官列于御道西侧,各自按照品级高低,找到对应自己品级的“山”站立。这确保了皇帝升殿时,百官行列整齐划一,尊卑有序。来源:《明史·礼志》、《清史稿·礼志》、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对清代大朝仪典的介绍。
-
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
- 品级山虽小,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山”的造型,可能隐喻着江山社稷,官员立于“山”旁,象征着他们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同时也寓意着朝廷的稳固如山。
- 它直观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强调的尊卑有序级分明的礼制观念,是封建王朝维护统治秩序和彰显皇权威严的一种具象化手段。通过这种固定的站位标识,将抽象的官品等级转化为可视、可执行的空间秩序。来源:《中国礼仪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紫禁城的礼仪空间》(故宫出版社)。
品级山是明清宫廷礼仪中用于标识官员朝班站位等级的小型山形陈设物,是封建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在空间安排上的具体体现,具有维护朝堂秩序和象征皇权统治的重要功能。
网络扩展解释
“品级山”是清代用于标识官员朝班位次的礼仪器物,具体解释如下:
1.定义与用途
品级山是清代官员在太和殿等重要典礼中排列班次的标识物,通过金属铸造的山形物件标明官员的品级和站位,确保朝会秩序井然。其名称来源于形状如山的造型和品级标识功能。
2.材质与形制
- 材质:由金属(主要为铜)铸造,取代了明朝的木制朝牌。
- 尺寸:高约30厘米,底面呈扁圆形,长径约39厘米,短径约24厘米,表面嵌有汉字标明品级(如正一品至从九品)。
3.历史沿革
品级山沿袭了宋代“排班石”的传统,但清代改用金属铸造,并在形制上进一步规范化。文献记载其摆放于太和殿丹墀(台阶)两侧,文官列左、武官列右,共72座(每侧两行,每行18座),涵盖所有正从九品等级。
4.文献记载
清代学者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中提到,品级山“鐫正一品至九品,文左武右……即宋人排班石遗制”,印证了其历史渊源和实际使用场景。
品级山是清代等级制度的具象化体现,兼具礼仪功能与象征意义。其设计和摆放规则反映了古代官僚体系的森严秩序,也是研究清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实物参考。
别人正在浏览...
騃痴阿指伴郎包篚背憎坌冗标点笔次别离避暑饮怅悼持正不阿出锋头歠菽饮水畜物大叫盗区稻稌恶秽恩恩爱爱方音風證夫妻无隔夜之仇高速公路关壮缪孤平骨头架子韩康函匣花柳塲贱薄吉丁虫赉赠朗赡楞磕磕良执埒名嗯哎昵称品绿铺陈愆时蛩边胠笈任咎忍命人模人样三鱼沈厄神使鬼差屎尿实心输实天外有天通力伪议瞎灯灭火消疏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