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聘問時持用之弓。《穀梁傳·隱公元年》:“聘弓鍭矢不出竟場。” 楊士勳 疏:“聘,問也。古者以弓矢相聘問。”
聘弓是古代禮儀中用于聘問場合的一種專用弓,其含義和背景可歸納如下:
核心定義
聘弓指古代諸侯國之間進行外交聘問時使用的禮儀性弓箭。這一行為源于《穀梁傳·隱公元年》記載的“聘弓鍭矢不出竟場”,即聘問時需攜帶特制弓箭作為禮節象征。
聘問制度背景
聘問是周代形成的諸侯國間定期互訪制度,具有政治溝通和禮儀規範的雙重意義。楊士勳在注釋中提到“古者以弓矢相聘問”,說明弓箭在當時外交中既是武器,也象征和平交往的誠意。
使用規範
聘弓需與鍭矢(輕箭)配套使用,且嚴格限制在國境範圍内攜帶。《穀梁傳》特别強調“不出竟場”,反映古代對軍事物資跨境流通的管控,以及通過限制武器傳遞和平信號的外交智慧。
以上解釋綜合了《穀梁傳》原文及曆代注疏,主要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辭書。若需查看完整文獻記載,可查閱《春秋穀梁傳注疏》相關章節。
聘弓是一個動詞短語,意思是雇傭弓箭手或雇傭弓箭手參與射箭活動。
聘弓的拆分部首是聿和弓,其中聿是“書寫”或“聘請”之意,弓表示“弓”。聿和弓分别有三和三畫。
聘弓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春官·辟弓小器》:“磶弓禦弧,聘弓設矢。”這裡指的是古代官員使用聘請的弓箭手來保護邊境地區的安全。
聘弓的繁體字為聘弓。
在古代,聘弓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沒有明顯的變化。
1. 為了保護邊境安全,國王聘弓了一批弓箭手。
2. 他們聘弓者訓練有素,箭術非常高明。
聘請、弓箭手、射箭、保護。
雇傭、聘請。
解雇、解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