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土皷 ”。古樂器名。鼓的一種。《周禮·春官·籥章》:“掌土鼓豳籥” 鄭玄 注引 杜子春 雲:“土鼓以瓦為匡,以革為兩面,可擊也。” 晉 袁宏 《後漢紀·和帝紀》:“古者民人淳樸,制禮至簡,污樽抔飲,可以盡歡於君親;蕢桴土鼓,可以緻敬於鬼神。” 唐 李白 《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乃登豳歌,擊土鼓,祀蓐收,迎田祖。” 清 曹寅 《琴塼歌》:“稗官流傳號琴薦,土皷康瓠函宮商。” 清 龔自珍 《五經大義終始論》:“此言有異乎土鼓之祭,其實升平也。”
(2).方言。墳墓。諺語:“正月打雷土鼓堆,二月打雷麥鼓堆,三月打雷谷谷堆。”
土鼓是漢語詞典中記載的一種古老打擊樂器,具有雙重含義:
一、原始陶制打擊樂器
指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的陶土燒制的鼓類樂器,形制為中空圓筒狀,兩端蒙獸皮。其名稱源于制作材料(土)與功能(鼓)的結合,屬于中國最早的鼓類樂器之一。考古發現如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的鼍鼓(距今約4300年),雖以木為腔,但印證了文獻中土鼓的存在形式與祭祀功能。
二、周代禮樂制度中的祭祀樂器
據《周禮·春官·龠章》記載,土鼓是周代“六鼓”之一,專用于祭祀活動。鄭玄注:“土鼓,以瓦為框,以革為面。”其形制與演奏方式被納入國家禮樂體系,常與葦籥(管樂器)配合,用于驅疫禳災的“幽禜”儀式及農耕祭祀的“蠟祭”,象征對自然神祇的敬畏。《禮記·明堂位》亦載:“土鼓、蒉桴、葦籥,伊耆氏之樂也”,表明其曆史可追溯至傳說時代的部落首領伊耆氏(一說神農氏),凸顯其文化源流。
參考資料
“土鼓”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原始打擊樂器,具有多重文化内涵和地域性引申含義。以下從定義、曆史演變及文化意義等方面分點說明:
樂器屬性
土鼓是古代以陶土為鼓框、蒙皮革制成的鼓類樂器。《周禮》記載其制作方式為“以瓦為匡,以革為兩面,可擊也”。其形制簡單,常用于祭祀或民間儀式,如唐代李白詩中提到“擊土鼓,祀蓐收,迎田祖”。
方言含義
部分地區的方言中,“土鼓”代指墳墓。諺語如“正月打雷土鼓堆”即用此引申義,反映了農耕文化對自然現象的隱喻表達。
起源與早期應用
土鼓最早可追溯至原始社會,屬于“伊耆氏之樂”,用于祭祀和舞蹈伴奏。商周時期,土鼓被納入禮制體系,如《周禮》記載其在祈求豐年、年終祭蠟等儀式中的作用。
功能演變
形制發展
從陶土鼓框(土鼓)到木制或青銅鼓框(革鼓),體現了古代樂器制作技術的進步。考古發現的史前陶鼓實物,進一步佐證了其早期形态。
如需查看更多曆史細節或方言用例,可參考、3、6、9等來源。
巴錦比納炳靈逋翁扯天扯地持久戰赤石脂宕子雕面滴羞蹀躞恩赦菲食飛宇封閉伏豹腐髊伏龍觀關弧孤峯軌行害傷恒旸黃耳寄書黃線傘僵硬架捏賈區借酒澆愁禁诃禁遮齑身粉骨九裂軍戎刻霧裁風冷盆零畸六老麻筵蔑睨命服泯邈墨官黏牡峭刻七慌八亂騎鹿起送省薄沈河石留黃屍喪私第思詠田祿條枝外資企業婉柔閑編賢相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