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指小口大腹的陶瓷容器。 唐 杜甫 《回棹》詩:“巾拂那關眼,瓶罍易滿船。”《新唐書·陽惠元傳》:“既行,有饋於道,惟 惠元 軍瓶罍不發。” 宋 楊萬裡 《鲎醬》詩:“忽有瓶罍至,捲将江海來。”罍,一本作“ 罌 ”。
瓶罍(píng léi)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特指兩種古代盛酒或水的陶制容器,常見于典籍與禮制記載。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瓶
《說文解字·缶部》釋為:“瓶,甕也。從瓦,并聲。”指小口大腹的陶制汲水或盛酒器皿,形制似甕而略小。
文化關聯:古代“瓶”多用于日常汲水,《周易·井卦》有“羸其瓶”之句,喻指汲水時傾覆水瓶,引申為行事失敗。
罍
《爾雅·釋器》載:“罍,形似壺,大者受一斛。”為大型青銅或陶制酒器,盛行于商周,多用于祭祀宴飨。其紋飾繁複,常飾有雲雷紋,象征禮制權威。
功能考據:《周禮·春官》載“司尊彜掌六尊六彜之位……皆有罍”,說明罍是宗廟祭祀中的重要禮器。
“瓶罍”合用最早見于《詩經·小雅·蓼莪》:
“瓶之罄矣,維罍之恥”
意為“小瓶空無酒,實為大罍之恥”,以容器關系隱喻子女無力奉養父母是家族的恥辱,奠定孝道倫理的象征基礎。
引申義:後世以“瓶罍”代指物質匮乏(如杜甫《贈衛八處士》“問答乃未已,驅兒羅酒漿,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長。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暗含此典),或喻示責任歸屬(如《北史·魏收傳》“瓶罍有恥,其可再乎”)。
形制考據
考古出土的西周青銅罍(如四川三星堆獸面紋罍)多具寬肩、深腹、圈足特征,而戰國陶瓶(如河北燕下都遺址陶瓶)則呈細頸鼓腹,印證文獻對二者容量的區分。
禮制功能
《儀禮·鄉飲酒禮》載:“尊兩壺于房戶間,斯禁,有玄酒,在西。設罍水于洗東”,說明罍在宴飲中用于盛放盥洗之水,瓶則用于貯酒,體現禮器分工。
文學意象
唐宋詩詞常以“瓶罍”隱喻民生疾苦,如白居易《效陶潛體詩》“瓶罍既已罄,皮囊亦将裂”,借容器空竭諷喻賦稅苛重。
參見: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第7冊“瓶罍”條;
《中國古代器物詞典》(中華書局)“陶瓶”“青銅罍”詞條。
“瓶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通常指兩種盛酒器,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例:北周庾信《思歸銘》:“瓶罄罍恥,芝焚蕙歎。”
“瓶罍”既是對兩類容器的統稱,也承載了古代禮制與文學意象。若需進一步了解形制演變或文獻用例,可參考考古資料(如)和《詩經》注疏(如)。
犤牛鮑魚之次邊場髲髢并卷簿記參軍長古倡率赤狐道具盜私道素地契拊伛貢土垢污鼓發桂燎建元解放初警黠經子寖驕就兒裡濟恤空豁豁悾悾恇慴夔臯暌隔貍貓隴頭水縷切漫漶支離命卿納胯那腰辔勒襁裼親鄰擒生穹籠起旗羣龍無首取讨熱瓦甫弱寡上種時間恕心私臆松蘿探幽套話騰翥吞敵無胫而來烏油油翔庳霞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