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捉敵人。 唐 戎昱 《從軍行》:“擒生 黑山 北,殺敵黃雲西。” 唐 張仲素 《塞下曲》之三:“功名恥計擒生數,直斬 樓蘭 報國恩。” 清 吳偉業 《雪中遇獵》詩:“少年家住 賀蘭山 ,磧裡擒生夜往還。”
“擒生”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這是該詞最常見的用法,指在戰場上捕獲敵方活口,常見于古代軍事語境。其核心意義強調“生擒”而非擊殺,常用于體現作戰策略或将領能力。
特指西夏(1038-1227年)的一支特殊部隊,主要職責為擄掠人口,規模達十萬人。該用法具有特定曆史背景,屬于專有軍事術語。
類型 | 語境 | 示例 |
---|---|---|
動詞 | 軍事/文學 | “磧裡擒生夜往還”(吳偉業詩) |
名詞 | 西夏史研究 | “擒生軍為西夏擄掠部隊” |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文學作品中多取動詞用法,曆史文獻則需注意專指西夏軍隊的情況。
擒生(qín shēng)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捕捉或控制生命。它的含義可以解釋為戰勝、征服、擊敗或俘獲生命或生物的行為。
擒生的部首是手(扌)和生(生),它的總筆畫數為11筆。
擒生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百官公卿表》中,用于形容将軍趙充國充能力出衆、鎮壓叛亂、戰勝敵軍的能力。後來擒生被引申為一種普遍的行為,用于描述掌控、制服或征服生命的行動,不僅限于軍事領域。
繁體字“擒生”為「擒生」。
在古代,擒生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據《說文解字》記載,古時擒生的寫法為「捦」和「牽」。
1. 他成功地擒生了那隻兇猛的野獸。
2. 需要一支優秀的團隊才能擒生這項龐大的計劃。
組詞:擒拿、擒賊擒王、擒敵招降、擒匪、擒殺。
近義詞:俘獲、捕獲、俘虜、控制、征服。
反義詞:放生、放棄、釋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