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撥弦樂器。琴身為木制,共鳴箱呈半球形,以皮蒙面。琴頸細長,頂部彎曲。有三弦、五弦、六弦、七弦、八弦、九弦等不同形制。為 維6*吾爾 、 ********* 和 烏孜别克族 重要的獨奏、伴奏和合奏樂器。《人民日報》1970.9.29:“千萬支熱瓦甫一起彈奏,千萬張達甫鼓一起敲響。”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熱瓦甫漢語 快速查詢。
熱瓦甫(又稱熱瓦普、拉瓦波、喇巴蔔)是新疆地區少數民族的傳統彈撥樂器,主要流行于維吾爾族、塔吉克族和烏孜别克族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與民族歸屬
熱瓦甫是維吾爾族的代表性樂器,具有悠久曆史,最早可追溯至14世紀,由南疆喀什地區創制并流傳至今。它不僅是獨奏樂器,還在民族管弦樂隊和民間合奏中占據重要地位。
結構與形制
曆史發展
清代被列入宮廷回部樂,并以“喇巴蔔”之名載入史冊。現代經過改革,擴展了音域和音量,并逐步采用十二平均律,表現力更豐富。
演奏方式與用途
演奏時橫置左肩,用撥子彈奏,音色清亮純淨。多用于木卡姆音樂的主奏,也適用于歌舞伴奏和獨奏。
其他解釋
需注意,個别來源(如)提到“熱瓦甫”在維吾爾語中有“熱鬧非凡”的含義,但此用法較少見,主流解釋仍以樂器為主。
熱瓦甫不僅是音樂載體,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體現了新疆少數民族的藝術智慧。
《熱瓦甫》(rè wǎ fǔ)是一個由漢字組成的詞語,表示熱鬧,喧嚣之義。
《熱瓦甫》由石部的"瓦",火部的"炏"和保字旁的"甫"組成。
瓦的拆分部首是石(瓦簡體5畫、繁體6畫),總共有7畫;炏的拆分部首是火(炏5畫),總共有5畫;甫的拆分部首是保(甫7畫),總共有8畫。
《熱瓦甫》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唐代的《文鏡秘府論》中,用來形容人聲嘈雜、熱鬧非凡的場景。後來逐漸流傳開來,并被廣泛使用。
《熱瓦甫》的繁體字為“熱瓦甫”。
根據《康熙字典》,《熱瓦甫》可以分别寫作“熱穵甫”、“熱非怫”或“熱穵怫”。
1. 大街上的集市非常熱瓦甫,人聲鼎沸、熙熙攘攘。
2. 在春節期間的廟會上,人們熱瓦甫地擠滿了每個角落。
熱鬧、熱門、熱氣騰騰、熱火朝天、熱烈、熱情
熱鬧、繁華、喧嚣、熱絡
冷清、寂靜、冷落、冷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