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納胯挪腰 ”。
"納胯那腰"是一個源自古代白話小說的成語,主要用于形容人谄媚奉承、故作卑躬屈膝的姿态。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及文獻的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納胯"指彎曲膝蓋(作蹲跪狀),"那腰"指弓着腰身。合起來形容人刻意彎腰屈膝、低三下四的肢體動作,以表現恭敬或讨好之态。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第9卷,第1063頁。
引申義
比喻為了趨炎附勢而故意放低姿态,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強調虛僞與奴性。
來源:《中國成語大辭典》(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812頁。
出處:明代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二十五回:
"他每日隻跟着主子,納胯那腰,獻勤出尖兒。"
此處描寫仆人刻意讨好主子的姿态,凸顯其阿谀奉承之态。
原文鍊接(國學導航):《金瓶梅詞話》第二十五回
語法結構
并列式動詞短語:"納胯"(動賓結構)+ "那腰"(動賓結構),"那"通"挪",意為"移動、彎曲"。
來源:《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第421頁。
社會批判性
該成語常見于明清小說,反映封建等級制度下底層人物通過卑屈姿态換取生存資源的現象,暗含對人性扭曲的諷刺。
來源:《金瓶梅鑒賞辭典》(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年)第178頁。
與現代用語的關聯
類似當代詞彙"點頭哈腰",但"納胯那腰"的肢體誇張程度更高,貶義更強烈。
來源:《漢語成語考釋詞典》(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987頁。
文獻
學術研究
(注:部分古籍原文可通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或國學大師網檢索驗證。)
“納胯那腰”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權威來源綜合分析:
基本解釋
該詞為“納胯挪腰”的異寫形式,原意是裝腔作勢、擺架子。例如元代康進之的雜劇《李逵負荊》中曾用此詞描述人物故作姿态的行為。
常見誤解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将其解釋為“形容女性腰身纖細、體态優美”,但這一說法缺乏可靠文獻支持,可能是對字面意義的誤讀。
出處與用法
相關詞語
類似表達包括“納胯妝腰”,均含貶義,強調虛僞或做作的表現。
該成語的正确含義偏向負面,與“擺架子”相關,而非描述體态。建議在正式語境中優先參考權威詞典或古籍用例。
聱聱奧姑杯中綠玻璃插艾讒惎陳室塵煙春紅從車道佛禱祈大宿打中火鬥魁斷籁哆嗦方苞飯盒飛霜封蓋風規陔養廣角鏡頭廣坐秏顇鶴引禽伸黃金榜檢格菅茅加溫經濟特科驚憐金龜壻精益求精絶編老骥嘶風砻刻盲聖幔室麻事谧爾牽撮虔恪欺慢清暢曲朝榮秩少待失心風訴述同調統體威蕤溫慰武陽閑工夫香紙銷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