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駕馭牲口用的缰繩和帶嚼子的籠頭。《大戴禮記·盛德》:“不能禦民者,棄其德法,譬猶禦馬,棄轡勒而專以筴禦馬,馬必傷,車必敗。”《華嚴經·入法界品三》:“貪愛為徽纏,諂誑為轡勒。”
“辔勒”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pèi lè,主要用于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典籍例證
文化内涵
古代文獻中,“辔勒”不僅指實物工具,更延伸為對行為、權力的節制與規範,常見于強調道德或管理方式的語境。
現代漢語中,“辔勒”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文研究或文學創作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象征意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大戴禮記》《華嚴經》等典籍原文或相關注釋。
辔勒(pēi lè)是一個漢字詞語,擁有兩個字,具體解釋如下:
1. 解釋:指用繩子、皮帶等套在馬嘴上控制馬匹的工具,也指駕馭、管理。
2. 部首和筆畫:辔(部首:辛,包含8個筆畫)勒(部首:力,包含9個筆畫)。
3. 來源:辔勒的來源較為複雜,一說是源自古代漢族民族英雄辔軒勒令,意為他能夠充分駕馭馬匹;另一說是辔勒作為駕馭用具的名稱,由于在古代與馬匹緊密相關,因此以駕馭工具命名為辔勒。
4. 繁體:辔勒的繁體字為鞴韐。
5.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辔勒的字形略有不同,其字形中“手”代表手臂,表示着駕馭;“力”代表力量,用于控制馬匹。
6. 例句:他熟練地握住辔勒,駕馭着奔馳的馬匹。
7. 組詞:辔頭(指固定在馬頭上的裝飾),辔繩(指用于牽引馬頭的繩索)。
8. 近義詞:馬勒、駕馭、馭使。
9. 反義詞:放任、縱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