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誠懇貌。《論語·泰伯》:“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邢昺 疏:“悾悾,愨也。謹愨之人宜信而乃不信。”《後漢書·劉瑜傳》:“臣悾悾推情,言不足採。” 李賢 注:“悾悾,誠懇之貌。”
(2).空虛貌。《論語·子罕》“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 唐 陸德明 釋文:“空空, 鄭 或作悾悾。”《太平廣記》卷四百引 唐 谷神子 《博異志·蘇遏》:“有 扶風 蘇遏 ,悾悾遽苦貧窮。”
“悾悾”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古籍中,具有以下兩種含義:
誠懇、誠實的樣子
讀作kōng kōng,形容人态度真誠、樸實無華。例如《論語·泰伯》中“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這裡的“悾悾”指表面看似誠懇卻缺乏誠信,隱含矛盾意味。
急迫匆忙的狀态
另一讀音為kǒng kǒng,與“悾愡”相通,表示急促或倉促。例如《廣韻》中提到“悾”可表“悾愡”,形容事态緊迫或行動匆忙。
悾悾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心情糊塗、困惑不解的樣子。該詞可以拆分為部首心和艮,總計有10劃。
悾悾的來源比較模糊,具體起源尚無确切記載。古代人們根據感受和觀察來創造漢字,悾悾可能是根據人們面臨複雜狀況時的心理狀态而産生的。
在繁體字中,悾悾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均為「悾悾」。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悾悾的形式因時代和地域的不同而存在差異。
以下是一些關于悾悾的例句:
與悾悾相關的一些組詞有:悾忪、悾憮、悾然。
與悾悾近義的詞語有:困惑、迷惘、疑惑。
與悾悾反義的詞語有:明晰、明朗、清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