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誠懇貌。《論語·泰伯》:“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邢昺 疏:“悾悾,愨也。謹愨之人宜信而乃不信。”《後漢書·劉瑜傳》:“臣悾悾推情,言不足採。” 李賢 注:“悾悾,誠懇之貌。”
(2).空虛貌。《論語·子罕》“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 唐 陸德明 釋文:“空空, 鄭 或作悾悾。”《太平廣記》卷四百引 唐 谷神子 《博異志·蘇遏》:“有 扶風 蘇遏 ,悾悾遽苦貧窮。”
"悾悾"是一個古漢語形容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理解。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經典用例,該詞主要有以下兩種釋義:
指态度真誠、樸實無僞的狀态,常見于先秦文獻:
《論語·泰伯》:"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此處的"悾悾"形容表面看似誠懇卻缺乏信用,帶有貶義,但本義仍強調外顯的誠懇特質。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年。
引申指心智空洞、缺乏見識的狀态,多見于中古文獻:
《後漢書·劉瑜傳》:"臣悾悾推情,言不足采。"
此處"悾悾"為自謙之詞,表示見解淺薄。
來源:《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5年。
(注:因古漢語詞彙的學術性,釋義來源以權威辭書及經典文獻為主,未提供網絡鍊接以确保準确性。)
“悾悾”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古籍中,具有以下兩種含義:
誠懇、誠實的樣子
讀作kōng kōng,形容人态度真誠、樸實無華。例如《論語·泰伯》中“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這裡的“悾悾”指表面看似誠懇卻缺乏誠信,隱含矛盾意味。
急迫匆忙的狀态
另一讀音為kǒng kǒng,與“悾愡”相通,表示急促或倉促。例如《廣韻》中提到“悾”可表“悾愡”,形容事态緊迫或行動匆忙。
安阜八棒十枷保育員超陟吃虛瘡痛詞門大伾丁丁風子高邈故紙回觑谏路減瘦錦彩靜觀絕藝恪尊拉擸樂侑離貳霖霖六鼇立正馬複令麻箋夢夢查查杪春名例米粟鬧雜髬髵棄地輕绡绮贍趨履稔歲沙蠶時事四并司契訟阋态臣桃康騰挪天摧地塌渟滀退保枉流威物文砌無頓汙僈吳綿誤卻相見歡小隊子霞霄寫字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