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兌的意思、抵兌的詳細解釋
抵兌的解釋
猶抵換。 明 唐順之 《條陳薊鎮補兵足食事宜》:“且京師之馬,不必給 薊 ; 薊鎮 之馬,免於解京。互相抵兌,兩為便益。”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陞遷·清錢糧》:“少則代賠,多則抵兌别役。”
詞語分解
- 抵的解釋 抵 ǐ 擋,拒,用力對撐着:抵擋。抵制。抵抗。抵賴。 頂撞,沖突,矛盾:抵觸。 代替,相當,頂替:抵押。抵償。抵充。抵還(俷 )。 到達:抵京。抵臨。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兌的解釋 兌 ì 交換:兌換(用一種貨币換另一種貨币)。兌現。彙兌(兩地通過信件或電報交換款項)。 液體從一個容器注入另一個容器,一種東西攙到另一種東西裡去:兌點熱水。 八卦之一,代表沼澤。 直:“松柏斯兌”。
網絡擴展解釋
“抵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以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含義
“抵兌”指用一種事物或行為抵消、替代另一種事物或行為,核心含義為“抵換”。例如在財務、物資調配等場景中,雙方通過等價交換實現補償或平衡。
二、字義分解
- 抵(dǐ):
- 本義為支撐、抵抗,引申為抵消、抵押、抵償等義,如“收支相抵”。
- 兌(duì):
- 表示交換、兌換(如貨币兌換),或液體轉移,亦指“兌現”。
三、曆史用例
- 明代文獻:唐順之《條陳薊鎮補兵足食事宜》提到“互相抵兌,兩為便益”,指兩地通過馬匹交換實現便利。
- 清代文獻:黃六鴻《福惠全書》中用于描述錢糧調配時的抵換關系。
四、現代應用
常見于經濟或行政管理場景,例如:
- 軍糧差價補貼中,用軍用糧票折抵兌換差價;
- 資源調配時以某類物資抵換另一類物資,實現平衡。
五、讀音與注音
總結來看,“抵兌”強調通過等價交換實現抵消或補償,既有曆史淵源,也有現實應用場景。如需更完整的曆史文獻例句,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抵兌(dǐ duì)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為用貨币或者貨物來兌換東西,也指通過兌換來解決問題或滿足需求。下面是關于抵兌的一些詳細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抵字由左側的扌部和右側的氐部組成,總共有9畫。
來源和繁體:抵字來源于古代的象形字,古代金文中的抵字以手指觸摸金屬為形象,後來演變為現在的形狀。在繁體字中,抵字的左邊有一個額外的冎部。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的抵字沒有具體的變化,基本上和現代寫法一緻,隻是筆劃的形狀和寫法可能略有差異。
例句:1. 他把金錢抵兌成了一輛新車。2. 我們可以用積分抵兌商品。
組詞:抵達、抵擋、抵抗、兌現、抵消等。
近義詞:兌換、交換、轉化。
反義詞:失兌、無法兌換。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