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态度真誠。 南朝 宋 鮑照 《代白紵舞歌詞》之四:“思君厚德委如山,潔誠洗志期暮年。” 元 楊維桢 《秬鬯賦》:“美潔誠兮孚於上下,通三靈兮思昔 公旦 。”《天雨花》第四十回:“來日嶽父生辰,小壻潔誠早到,一者拜壽,二來謝罪。”
潔誠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潔”與“誠”兩個單字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199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解釋,“潔”本義指物體無垢,引申為品德清白;“誠”指心意真實無妄。二字組合後,詞義可拆解為:
字義構成
“潔”取《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2年版)中“德行純備”之義,如《史記·屈原列傳》載“其志潔,其行廉”;“誠”引《說文解字》“信也”的訓诂,如《禮記·中庸》雲“誠者天之道也”。合指以純淨無瑕的态度踐行信義。
詞源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白居易《祭崔相公文》中“潔誠修敬”指祭祀時心懷至誠,後擴展至表達人際交往的純粹态度,如宋代朱熹《答陳同甫書》稱“潔誠以告”。
現代用法
在當代語境中,依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潔誠”多用于書面語,形容為人處世時兼具廉潔品格與真摯情感,例如“潔誠待人”“潔誠奉公”等表達。
“潔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義、曆史用例及語境應用三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潔誠”由“潔”與“誠”組合而成:
二、曆史用例與文學出處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表達誠摯心意:
三、應用場景
注:不同語境可能側重“品德”或“态度”某一層面,需結合具體用法分析。如需進一步考證文獻用例,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等來源。
按步就班半恰巴山越嶺變節博買務吃飯家夥酬神除過蹙拶道費疊毀鬄匠地戲鬥級發忿改政移風隔闊宮房卦姑貫聯官稅浣雪惛渎駕輕就熟觐對鏡裡觀花口德流布龍陛盧甘石麥積山石窟面奉平灑平頭奴淺謬千生牽引凄絕青淺熱門絨繩篩汰聲浪設險駛駕食重屬草隨高逐低攤飯同聲共氣圖國土族語宛延委弊仵工烏鳥之情五色魚詳平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