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泊的意思、靜泊的詳細解釋
靜泊的解釋
甯靜淡泊。《後漢書·循吏傳·任延》:“﹝ 任延 ﹞拜 會稽 都尉。時年十九,迎官驚其壯。及到,靜泊無為。”
詞語分解
- 靜的解釋 靜 ì 停止的,與“動”相對:靜止。靜态。靜物。平靜。風平浪靜。 沒有聲音:安靜。寂靜。僻靜。冷靜。肅靜。靜悄悄。靜穆。靜谧。靜默。靜觀。靜聽。 安詳,閑雅:靜心。靜坐。 古同“淨”,清潔。 姓。 動
- 泊的解釋 泊 ó 停船靠岸:泊船。泊位(航運上指港區能停靠船泊的位置)。停泊。 停留:飄泊。 〔落( 安靜:淡泊(亦作“澹泊”)。?)泊〕見“落”。 泊 ō 湖:湖泊。水泊。血泊(一大灘血)。 筆畫數:;
專業解析
“靜泊”是一個富有意境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義和引申義兩個層面理解,常帶有文學和哲學色彩。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字面義:靜止停泊
- “靜”:指靜止、不動、沒有聲響的狀态。《說文解字》釋“靜”為“審也”,後引申為安定、甯靜。
- “泊”:本義指停船靠岸。《玉篇·水部》釋“泊”為“止舟也”。也指停留、栖止。
- 組合義:指船隻靜靜地停泊在水邊。形容一種物理狀态的安定與停駐,強調環境的甯靜和物體的靜止。例如:“夜幕降臨,漁舟靜泊在港灣。”
-
引申義:心境淡泊甯靜
- 這是“靜泊”更常用且更具深度的含義,尤其在文學和哲學語境中。
- “靜”:在此引申為内心的平靜、安甯、不受紛擾。
- “泊”:引申為淡泊、恬淡,不追求名利,超脫世俗欲望。《老子》有“淡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之句(雖非直接用“泊”,但體現了淡泊意境),後世常用“淡泊”形容心志。
- 組合義:形容心境如同靜水停舟般平和、淡泊、超然物外。指一種摒棄浮躁、遠離喧嚣、安于本真、無欲無求的精神狀态。例如:“他晚年歸隱山林,追求一種靜泊無為的生活。” 這層含義深受道家思想(如《莊子》提倡的“虛靜恬淡寂漠無為”)和隱逸文化的影響。
“靜泊”一詞,其核心意象源于“靜止的舟船”,既描繪了外在環境的甯靜與停駐(字面義),更升華喻指内在心境的淡泊、平和與超脫(引申義)。它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自然和諧與内心修養的追求。
參考來源:
- 字義解釋主要參考權威漢語工具書《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出版。該詞典對“靜”、“泊”及“淡泊”等詞有詳細釋義。
- 關于“泊”的停船本義,可參考古代字書《玉篇》(南朝梁顧野王著)。
- 道家思想對“淡泊甯靜”心境的影響,可參考《老子》(《道德經》)和《莊子》等經典著作,如中華書局出版的諸子集成版本。
- 該詞在文學中的意境運用,可參考曆代描寫隱逸或閑適生活的詩詞散文,如陶淵明《飲酒·其五》中“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所體現的靜泊情懷。
網絡擴展解釋
“靜泊”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含義和用法:
一、基本含義
“靜泊”指甯靜淡泊,形容心境平和、超脫世俗的狀态。這一解釋源自《後漢書·循吏傳·任延》中的記載:“﹝任延﹞拜會稽都尉……及到,靜泊無為。”
二、出處與背景
《後漢書》中的“靜泊”描述了任延赴任後以淡泊之心處理政務的狀态,強調一種不刻意作為、順應自然的處世态度。
三、現代應用
-
文學與生活場景
常用于描述自然景觀或人居環境的靜谧,如“湖心靜泊烏篷船”,或樓盤命名(如“靜泊洋樓”)以傳遞悠然意境。
-
比喻引申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提到其字面可指“停泊船隻”,并引申為事物或思想的停滞狀态。但這一用法較次要,需結合語境判斷。
四、相關近義詞
五、總結
“靜泊”核心表達一種内在的安甯與外物的和諧,既可用于具體場景(如自然描寫),也可形容人的精神境界。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百華巴劫版國薄躬拔茹塵穢癡魔大猾戴淵劍大家數澹茫訪族販賣風餐馮傅焚坑分歧點夫子兵共具工緻館真虹絲火勢譏短竭蹶久锢九息祭儀坤宅廓張闌道列車長淩兢理誦壟畝門資缗泉破示歉薄強辨器滿意得輕賦情說傾心山寇折訟時年世譜識微雙毛殊等水産隨驢把馬彈冠相慶通潤偉力危思五純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