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不共的意思、不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不共的解释

(1).不恭。共,“ 恭 ”的古字。《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公卑 杞 , 杞 不共也。” 杜预 注:“共音恭,本亦作恭。”《管子·四称》:“不与善人,唯其所事。倨敖不共,不友善士。” 明 刘基 《三月癸酉大雨震电庚辰大雨雪》:“抑小民之失其所,而祭祀之不共歟,何上天降鉴之若是也。”

(2).不具备。《国语·鲁语下》:“具舟除隧,不共有法。” 韦昭 注:“共,具也。”

(1).不与,不和。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不共你摇嘴掉舌,不共你鬦争鬦合。”

(2).不同。 宋 孙光宪 《上行杯》词:“临极浦,故人相送,去住心情知不共。”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不共”是一个多义词汇,其含义需结合语境具体分析。以下是主要解释及用法:

一、核心含义

  1. 不恭敬
    “共”通“恭”(古字),表示态度不敬。例如:

    •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提到“杞不共也”,指杞国对周王室不恭敬。
    • 明代刘基的《三月癸酉大雨震电庚辰大雨雪》中“祭祀之不共”,也指祭祀时缺乏恭敬态度。
  2. 不具备
    指缺乏或没有某种条件。如《国语·鲁语下》记载“不共有法”,韦昭注解为“共,具也”。

二、引申含义

  1. 不与/不和
    表示不共同行动或关系不和睦。例如:

    • 金代《西厢记诸宫调》中“不共你摇嘴掉舌”,意为不与你争执。
    • 现代例句“上一秒,可以同我不共戴天”。
  2. 不同
    强调差异性,如“不共戴天之仇”中隐含立场对立、无法共存的状态。

三、成语关联

“不共戴天”
为最常见用法,指仇恨极深、不能共存,如“九万里宗邦,久沦伤心惨目之境,五百兆臣民,不共戴天履地之仇”。


该词需结合语境理解,古汉语中多指“不恭”或“不具备”,现代更常用于“不共戴天”等固定表达。更多例句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不共 《不共》是一个来自中文语境的词汇,常用作形容词。它的意思是“无法共同”的,表示无法共享或共同利益、价值观或理念。 **拆分部首和笔画** - 不:拆分部首为卩,笔画数为4; - 共:拆分部首为八,笔画数为6。 **来源** 《不共》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如《论语》等。它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 **繁体** 《不共》的繁体形式为「不共」。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不共」可以通过篆书、隶书或者楷书来书写。因为篆书、隶书和楷书有不同的书写规范,「不共」在不同时期的写法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别。 **例句** - 由于价值观的不同,他们无法共同生活在一起。 - 在争论中,他们坚持自己的立场,毫不妥协,双方不共戴天。 **组词** - 不共戴天:意为无法共存,无法和解。 - 不共戴宴:意为不愿与某人同坐席,不愿与某人共进餐。 **近义词** - 不合:意为不协调,不符合。 - 不共戴天。 **反义词** - 共同:意为共享,共有。 希望这些信息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