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軍餘的意思、軍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軍餘的解釋

指未取得正式軍籍的軍人。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馀·委巷叢談三》:“ 俞珩 鳴玉 者, 弘治 初,以軍餘為 浙江 鎮守内官 張慶 掾史。”《明史·華敏傳》:“又有 華敏 者, 南京 錦衣衛軍餘也。”《醒世姻緣傳》第九八回:“這秀才家中極貧,是個衛裡的軍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軍餘是明代軍事制度中的特定稱謂,指隸屬于衛所軍戶、輔助正軍承擔軍事任務的預備役人員或軍籍家庭中的餘丁。其核心含義與曆史背景如下:

一、定義與身份性質

  1. 非正規兵員

    軍餘并非衛所正式在編的作戰士兵(即“正軍”),而是軍戶家庭中未被抽選為正軍的剩餘男丁。他們需協助正軍完成屯田、漕運、修築等後勤任務,并在正軍逃亡或死亡時替補入伍。

    來源:《明史·兵志》載:“軍戶出一丁為正軍,餘丁為軍餘,佐正軍守城。”

  2. 軍籍依附性

    軍餘身份世襲,隸屬軍戶制度管理,不可隨意脫籍。其存在保障了衛所兵源的可持續性,但社會地位低于民戶。

    來源:顧誠《明代的衛所制度》指出:“軍餘是衛所制下維系兵員補充的關鍵群體,受軍籍嚴格束縛。”

二、職能與曆史演變

  1. 後勤保障主力

    明代中後期,軍餘逐漸成為屯田生産的主力。據《明實錄》統計,嘉靖年間全國軍餘屯田比例高達衛所經濟收入的60%,緩解了軍饷壓力。

    來源:《明孝宗實錄》卷一九二:“各衛所屯田,多仰賴軍餘耕種。”

  2. 戰時兵員補充

    遇戰事緊急時,軍餘常被征調作戰。如萬曆朝鮮之役中,遼東衛所“括軍餘三千充行伍”支援前線。

    來源:《萬曆起居注》載兵部奏疏:“衛所正軍不足,則以軍餘補之。”

三、社會地位與制度困境

  1. 賦役負擔沉重

    軍餘需承擔“幫貼正軍”的義務,包括承擔正軍裝備費用、代替勞役等,導緻大量軍餘逃亡。正德年間逃亡軍餘數量達戶籍數的40%。

    來源:韋慶遠《明代黃冊制度》引嘉靖《惠州府志》:“軍餘困于津貼,逃亡過半。”

  2. 制度衰敗的縮影

    衛所制瓦解後,軍餘逐漸融入民籍,但這一群體反映了明代軍事制度對底層人口的束縛,成為社會矛盾的焦點之一。

    來源:王毓铨《明代的軍戶》強調:“軍餘的困境是衛所制崩潰的前兆。”


學術支持:

網絡擴展解釋

“軍餘”是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軍餘指未取得正式軍籍的軍人,屬于明代軍事制度中的一種身份。這類人員通常依附于正式軍隊,承擔輔助性工作,例如在《明史·華敏傳》中提到的“南京錦衣衛軍餘”即為此類人員。

二、曆史背景與用法

  1. 軍事制度中的角色
    明代衛所制度下,“軍餘”多為軍戶家庭的非嫡系成員或臨時征調人員,負責後勤、雜役等任務,如《西湖遊覽志餘》記載的俞珩“以軍餘為浙江鎮守内官張慶掾史”。

  2. 社會地位與經濟狀況
    軍餘通常出身貧寒,如《醒世姻緣傳》描述“秀才家中極貧,是個衛裡的軍餘”,表明其經濟條件較差。

三、其他解釋(需注意)

部分現代資料将“軍餘”解釋為“軍隊之外的時間或事務”(如),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曆史文獻支持,可能為誤讀或引申義,建議以傳統定義為準。

四、作為人名的寓意

在姓名學中,“軍餘”被賦予積極含義:“軍”象征勇猛,“餘”寓意富足,組合後隱含“智勇雙全、名利雙收”的期許,但此用法與曆史詞彙無直接關聯。

該詞主要用于明代軍事語境,指非正式軍人;現代姓名學中的解釋需與曆史含義區分看待。

别人正在浏覽...

百煉鏡扳翻保中罷戰奔湊砭割标奬笓格焯燿車甲出動出航垂淚楚女腰肢輴軒篡臣摧輪道謀飛蟲勾魂拐杖和隨闳深彙集賄賂公行貨樣荊豔冏徹積弱霁天鬏勒九溟峻酷寇叛儈賣老本勞改農場獵獸靈芽流腫亂轟轟莫逆之交沒入平射炮蒲草牆仞侵據秋野搉估仁裡射鈎盛筵易散食箸識字酸款逃身田曹鯈鯈屠何文字飲